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431:我一人足矣

431:我一人足矣(2/2)

目录

“这是对知识界的公然挑衅!”自由撰稿人鄢先生在其社交圈内疾呼,“我们必须应战!要让这个年轻的暴发户知道,文化的话语权,不是靠票房就能掌握的!”

“报名条件?证明声望?简直是侮辱斯文!”沪上一位以批判现代化著称的文化学者也感到被冒犯。

王盛此举,巧妙地设置了门槛,将那些只会躲在键盘后或者依靠特定小圈子吹捧的“伪名士”挡在了门外,逼得那些自视甚高的反对派必须拿出实打实的“江湖地位”来说话。

在短暂的愤怒与混乱之后,反对王盛的各方势力,意识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能在这场万众瞩目的直播辩论中击败王盛,不仅能彻底打掉他的气焰,更能一举奠定自身在公共舆论中的“文化权威”地位。

他们迅速开始私下串联、协商。

经过一番紧张的磋商与利益权衡,他们共同推选出了三位在当时公共领域极具声望、且都以言辞犀利、批判性强著称的“公共知识分子”(公知),作为挑战王盛的代表。

这三位,在原本的历史轨迹中,也因其日后愈发偏激的言论而颇具争议:

胡蔓俪(女):《岭南文化报》首席评论员,专栏作家。以捍卫传统文化、批判西方文化入侵和商业化浪潮著称,文风泼辣,常以“文化守夜人”自居。其专栏在南方知识界影响广泛,所在报纸发行量可观,符合“声望”要求。

鄢小强:著名自由撰稿人,文化批评家。擅长以杂文形式抨击社会现象,对市场经济下的文化现象多有批判,观点尖锐,在多个都市报和周刊拥有专栏,拥有不少拥趸。

张元:某大学客座教授,影视理论研究者。相比前两位,他更侧重于学术层面的批判,常从后殖民理论、文化研究等角度解构中国当代影视作品,认为其普遍缺乏思想深度和精神高度,迎合低级趣味。出版过若干本文化批评集,在学院派和部分高端读者中有一定影响力。

这三位被推选出来的人物,各自代表了批判王盛和盛影传媒的一种角度:文化保守主义、社会批判视角和学院派理论审视。

他们联合在数家有影响力的报纸上刊登声明,接受了王盛的挑战,但为了显示“风度”,在声明中故作大度地表示:

“……鉴于王盛先生并非专业学术研究者,我等三人虽观点各异,但为公平起见,不忍以多欺少。王盛先生可任选我等其中一位进行辩论,亦可分三日,每日与一位辩论,以示公允。”

这番看似谦逊实则高傲的声明,立刻被媒体广泛报道,营造出一种“大师让先”的舆论氛围。

然而,他们低估了王盛的决断和气势。

盛影传媒公关部的回应极其迅速,第二天便见诸报端,回应同样引用了王盛的原话,只有简短有力的几句:

“盛影传媒公关部受王盛总裁委托,郑重回应:王总事务繁忙,无暇连日辩论。既三位齐至,便一块上吧。七月七日,十点,湘省卫视,王总一人足矣。”

“一块上吧!”

“王总一人足矣!”

这两句话,伴随着王盛那张冷峻而自信的官方照片,瞬间席卷了所有媒体的头版和门户网站的头条。

狂!

无比的狂!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