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430:你们只管开团

430:你们只管开团(1/2)

目录

常言道,你只管开团,队友自会跟上。

最先跟上节奏,并且毫不掩饰幸灾乐祸的,是部分港岛电影人。

自王盛抛出那份被私下称为“霸王条款”的合作原则,又在金像奖上“炮轰”港片后,他在港圈内就树敌不少。

如今眼见王盛在内地陷入舆论漩涡,一些曾被盛影系“压制”或拒绝合作的港岛导演、制片人,纷纷通过关系密切的港媒“发声”。

“某位北上发展的L姓导演”对相熟记者“感慨”:“内地市场大,但规矩也多。有些人为了快速成功,路子走得比较急,现在被反噬,也是意料之中。”

“一位W姓资深制片人”则在专栏中阴阳怪气:“合作讲究平等互利,如果一方总想着通吃,甚至试图改变行业生态,迟早会引来众怒。电影不只是生意,更是文化,失了文化根基,再大的商业成功也是空中楼阁。”

这些来自“自己人”(同为华人电影圈)的背刺,往往更具杀伤力,试图将王盛塑造成一个“忘本”、“傲慢”、“只知牟利”的文化背叛者。

……

在京城,盘根错节的“京圈”内部,对王盛和盛影系的情感更为复杂。

王盛这个京圈异端,不仅抢走了市场的注意力,更以其强大的资本和渠道能力,吸引了不少原本依附于京圈的创作人才。

虽然王盛与韩三坪领导的北影厂系(可视为京圈一部分)合作紧密,但与京圈内其他派系,如以大院子弟为核心、更偏向艺术和意识形态的那部分人,关系却相当微妙。

此刻,面对汹涌的舆论,京圈内不少人选择了冷眼旁观,甚至暗中推波助澜。

一些与盛影存在资源竞争的影视公司,乐见其陷入麻烦;某些自诩“艺术坚守”的导演、编剧,则对王盛的“商业化”路径本就嗤之以鼻,认为他拉低了中国电影的格调。

他们或许没有亲自下场撕咬,但却在私人聚会、行业交流中,有意无意地扩散着对王盛和盛影不利的论调,默认甚至鼓励着这场针对王盛的“批判”。

……

而上影集团为代表的“沪圈”,心情则更为矛盾。

一方面,他们刚刚与王盛、迪士尼达成了《当幸福来敲门》的合拍协议,是利益共同体。

另一方面,王盛和盛影系的强势崛起,同样对以上海为基地的沪圈构成了潜在威胁。

盛影传媒若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影第一股”,将极大巩固其行业龙头地位,进一步挤压其他国有电影集团的空间。

朱泳德私下致电王盛,表达了关切,但也委婉提醒:“王总,树大招风啊。现在这个舆论态势,对我们合作的项目会不会有影响?迪士尼那边也很关注中国的舆论环境。”

沪圈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地支持王盛,也有声音认为,应该借此机会敲打一下盛影,确保在上影与盛影的合作中,上影的利益能得到充分保障。

简而言之,想摘桃子。

……

大洋彼岸,新线影业的凯文·布朗和迪士尼的罗伯特·艾格,也通过驻华人员和舆情监测,关注着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

他们担心的不是“文化安全”这种虚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商业利益。

布朗致电王盛,语气严肃:“王,我们合作的《功夫足球》北美发行很成功,但这边的媒体也开始引用中国国内的批评声音,质疑我们与‘缺乏文化责任感’的公司合作。

这可能会影响我们后续项目的推进,尤其是《博物馆奇妙夜》的北美发行计划。”

艾格则更为圆滑,但关切程度丝毫不减:“王先生,迪士尼非常重视与您的合作。

我们相信您的判断和能力,但中国市场的稳定和合作伙伴的声誉,对我们至关重要。

希望这场小小的风波能尽快平息。”

他们的想要驯化王盛。

……

然而,最阴险、也最具杀伤力的攻击,隐藏在舆论的喧嚣之下。

有“消息灵通人士”开始向几家准备承接盛影传媒IPO项目的券商和律所“透露”:“上面”对盛影传媒在这种敏感时刻成为舆论焦点“非常不满”,认为其“商业模式存在争议”,“文化立场有待商榷”,其上市计划“可能需要重新评估”。

更有一份以“部分电影界老同志”名义撰写的“内参”材料,被悄然递送到了相关主管部门。

材料中,不仅重复了舆论场上关于“文化买办”、“冲击国产电影”的指控,更着重强调:

“盛影传媒以其庞大的资本和渠道优势,已形成事实上的市场垄断,不利于百花齐放。”

“其内容生产过度倾向商业娱乐,缺乏对主旋律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社会效益存疑。”

“若放任此类资本无序扩张并登陆资本市场,恐将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文化安全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这一招“借刀杀人”,意图再明显不过——利用舆论和ZZZQ的帽子,直接搅黄盛影传媒的上市大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