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424:文化战争

424:文化战争(2/2)

目录

头等舱内,王盛调整了一下座椅,从公文包里取出了郑泰元之前郑重递交的一份文件——那是泰元娱乐精心准备的,希望引进中国市场的韩国电影推荐片单。

他靠在椅背上,指尖划过光洁的纸面,目光快速扫过一部部电影的简介、主创和类型。

郑泰元很用心,推荐的影片覆盖了爱情、喜剧、动作等主流类型,其中不乏一些在韩国本土票房和口碑尚可的作品,甚至有一两部带有模仿港片风格的黑帮片,试图以“暴力美学”作为卖点。

然而,王盛的眼神始终平静,甚至带着一丝挑剔。

他知道韩国电影在未来十几年会迎来所谓的“忠武路复兴”,出现一批在国际上拿奖或引发关注的作品。

但在2002年这个节点,韩国电影的整体工业水准、叙事能力以及国际影响力,还远未到成熟期。

大部分作品在他看来,都带着浓厚的模仿痕迹(尤其是对香港电影和好莱坞B级片),剧本往往虎头蛇尾,情感表达过于直白甚至狗血,制作上也难免透着一种“小家子气”。

他仔细翻阅着,像是一个苛刻的质检员。

最终,他的手指在其中两部影片的简介上点了点。

一部是号称投资不小的爱情片,剧情是老套的绝症梗,搭配一些刻意的搞笑桥段,演员表演浮夸。

另一部是犯罪题材,试图营造黑色氛围,但叙事混乱,逻辑漏洞明显,动作设计也显得笨拙。

“就这两部吧。”王盛对身旁的助理低声吩咐,“回复郑泰元,经过初步评估,我方对这两部影片有引进意向。具体细节,等我们回国后,让发行部门与他们接洽。”

助理迅速记录下来。

他有些疑惑,这份片单里明明有几部看起来更“像样”的片子,为何王总会选这两部看起来颇为平庸,甚至在韩国本土评价都一般的作品?

但他深知王盛的决策从不无的放矢,没有多问,只是严格执行。

王盛合上文件夹,闭上眼,看似养神,脑中却在清晰地进行着战略推演。

好莱坞大片的引进,他目前还插不上手。

但韩国电影这个试点口子,是他争取来的,拥有相当程度的话语权。

他绝不会把这个口子变成滋养韩国电影在中国市场开疆拓土的温床。

他的目的很明确:

第一,履行试点承诺,表明盛影传媒在积极推动中韩电影交流,堵住各方之口。

第二,精心选择一些质量平庸、缺乏爆款潜质的韩国电影引入。

要让第一批通过正规渠道进入中国市场的韩片,给国内观众和院线留下一个“不过如此”,甚至“有点差”的印象。

当观众在影院里看到这些剧情俗套、制作粗糙的影片,自然会降低对“韩国电影”这个整体品牌的期待值,形成一种“韩国电影也就那样”的初始认知。

这远比引入一部潜在的爆款,要有利得多。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他要将这三个宝贵的“引进名额”的价值最大化——不是用来给韩国电影做嫁衣,而是用来推动“中韩合拍片”。

这是典型的“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那两部被选中的“差片”,只是为了凑数,表明确实“引进”了,甚至可能利用它们作为谈判筹码,逼迫韩方在合拍项目上做出更大让步。

文化领域的竞争,有时比球场更加微妙和残酷。

它不在于一时的胜负,而在于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争夺。

他无意阻挡文化交流的大势,但他必须确保,在这股大潮中,华夏的声音和利益,能够占据主导。

引进几部“冷盘”韩片,再将引进渠道巧妙转化为己所用的合拍项目,这只是第一步。

他要让未来中国的观众提起韩国文化产品时,首先想到的是由“盛影系”主导的、符合中国价值观和市场规律的合拍精品,而非原汁原味的“韩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