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422:杨华沙

422:杨华沙(1/2)

目录

在洛杉矶的最后两天,行程不再局限于迪士尼总部那充满幻想色彩的园区。

按照计划,中国电影代表团下榻的酒店套房,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高规格的会客厅。

来自美国各地,特别是西海岸的华裔电影人、文化界翘楚,闻讯而来,希望能与来自祖国的代表团见上一面。

套房客厅内,柔和的加州阳光透过落地窗,洒在精致的东方地毯上。

茶香袅袅,与咖啡的醇厚气息交织。

王盛和朱泳德作为代表团的商业与制作核心,与总局副局长、外事司官员一起,接待着这些漂泊海外却心系故土的同胞。

来者身份各异,有在好莱坞体系内艰难攀爬的华人编剧、独立制片人,也有在大学任教、致力于研究华人影像历史的学者,还有几位在社区颇具影响力的华裔文化协会负责人。

他们带来的,不仅是各自领域的见解,更有一种复杂的情愫——对祖国电影市场迅猛发展的惊叹,以及对自身在异国他乡寻找文化定位与行业突破的渴望。

在这其中,由朱泳德提前联系好的制片人杨华沙女士,如约而至。

她约莫五十岁上下,衣着得体,干练的短发下是一双充满热情与执着的眼睛。

与一些刻意淡化自身文化背景的华裔不同,她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

“王总,朱总,久仰大名!”

杨华沙的普通话带着些许宝岛腔调,但语气诚恳而有力,“尤其是王总,您的《功夫足球》在北美取得的成绩,真是让我们这些在海外的华人电影工作者与有荣焉!”

“杨女士过奖了,是观众厚爱。”王盛与她握手,态度平和。

他记得朱泳德在飞机上的介绍,也对这位敢于设想《比尔的咒语》这类项目的制片人抱有几分好奇。

杨华沙显然是有备而来。

寒暄过后,她很快便将话题引向了自已正在全力推动的项目。

“王总,朱总,不瞒二位,我目前正倾注全部心力在《比尔的咒语》这个项目上。”

她打开随身的公文包,取出更加详细的项目计划书,分发给王盛和朱泳德,“我们希望借助克林顿总统访华的历史事件,编织一个融合秦俑、上古咒语与现代考古的奇幻冒险故事,向世界展示西安,乃至中国深厚的历史底蕴,但绝不是那种猎奇的、展示落后的视角。”

王盛翻阅着计划书,项目构思确实大胆,试图将政治现实与奇幻传说结合,这在2002年堪称前卫。

计划书中还提到了希望邀请知名音乐家谭顿负责配乐,显示出杨华沙在资源整合上的企图心。

“杨女士的初衷很好。”王盛放下计划书,目光坦诚,“打破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用商业类型片的方式传递文化,这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杨华沙闻言,眼中闪过一丝遇到知音的欣喜。

然而,王盛话锋微转,提出了关键问题:“不过,这类涉及现实政治人物,尤其是美国前总统的项目,在版权、形象使用以及剧本敏感度平衡上,难度极大。”

杨华沙脸上的兴奋稍稍收敛,叹了口气:“不瞒王总,确实困难重重。

克林顿办公室那边的沟通就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联系的资方虽然签了意向,但资金到位需要看剧本最终定稿和主创团队的最终确认。

李连杰先生那边表示有兴趣,但需要看到完整剧本和更具体的制作保障。章紫怡小姐的团队也在接触中,一切都在努力推进。”

听着杨华沙的介绍,结合前世对此项目毫无印象的事实,王盛心里基本有了判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