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诸天火红年代,冰箱每日刷新 > 第277章 13迁户口参观四合院过户交接

第277章 13迁户口参观四合院过户交接(1/2)

目录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阳光明便独自一人踏上了返回冀省应县老家的火车。

火车在午后时分抵达了略显破旧的应县小站。

阳光明提着简单的行李,随着人流走下火车。站台上熙熙攘攘,熟悉的乡音灌入耳中,带着一种亲切而又即将远离的不舍。

他没有丝毫耽搁,出了站,便径直朝着二舅田玉柱家走去。

田玉柱正在村支部忙着整理计划报表,见到外甥风尘仆仆地突然回来,很是意外,连忙放下手中的钢笔,起身招呼:“光明?咋这么快就回来了?京都那边都安顿好了?”

他一边问,一边拿起暖水瓶给外甥倒水。

阳光明接过粗瓷大碗,喝了一大口温热的白开水,抹了把嘴,将京都的情况简单说了一遍,然后道明来意:

“二舅,这次回来主要是办户口迁移。京都那边准迁证已经开好了,得抓紧时间把这边的手续办利索。”

田玉柱一听是正事,而且是关乎大姐一家在京都立足的大事,立刻重视起来:“这是大事,耽误不得。走,二舅这就陪你去办!”

他说着,便跟同办公室的会计打了声招呼,推上那辆破旧的自行车,陪着外甥出了门。

有田玉柱这位在本地颇有面子的村支书亲自陪同,再加上阳光明手续齐全,迁移户口的过程异常顺利。

他们先去了公社,找到负责户籍的干事。那干事与田玉柱相熟,验看了京都的准迁证和相关材料,又听田玉柱说明了情况,很爽快地便在迁移证上盖了公章,嘴里还念道着:“玉柱,你外甥这是出息了,要去首都当城里人了啊!”

离开公社,两人又骑车赶往县城的相关部门。

或许是田玉柱提前打过了招呼,加上这事本身合乎政策规定,县里的办事人员也没有任何为难,只是例行公事地检查了材料,询问了几个问题,便一路绿灯地办完了所有手续。

当那张薄薄的、盖着几个鲜红印章的户口迁移证交到阳光明手中时,他总算松了口气。

这张纸,轻飘飘的,却象征着一家子与原籍这片土地在法律上的正式分离。

他的心中难免泛起一丝复杂的感慨,这里有他成长的足迹,有熟悉的乡亲,有童年的记忆,但更多的,是一种奔向新生活的决然。

从县城部门出来,日头已经偏西。田玉柱拍了拍阳光明的肩膀:“光明,事情办完了,今晚就住二舅家吧,你二妗子正好蒸了棒子面窝头,炒个鸡蛋,咱爷俩喝点?”

阳光明摇摇头,婉拒道:“二舅,谢谢您。不过,我还得回老屋一趟,还有些事情要处理。明天,还想请您和大舅,还有大姑、二姑他们过来一趟。”

田玉柱见外甥神色认真,知道还有安排,便不再强留:“成,那你先回去。明天一早,我去叫你大舅,再让你妗子去通知你两个姑姑。”

阳光明独自回到那座熟悉的砖瓦房老屋。推开略显沉重的木门,院子里静悄悄的,因为几天没人住,已经落了一层薄薄的灰尘。

堂屋、东屋、西屋……他逐一走过,手指拂过墙壁、门框,目光扫过那些熟悉的家具摆设,童年和少年时期的记忆碎片不断涌现。

自从觉醒胎中之谜,原身经历的一切,就是他自身的经历。

他在这里牙牙学语,在这里读书写字,在这里看着母亲为生计操劳,也在这里收到父亲为数不多的家信。这里承载了太多的悲欢,如今,即将空置。

他动手简单打扫了一遍,又烧了一锅开水,从冰箱空间里拿出几个包子熥上,算是解决了晚饭。

夜幕降临,乡村的夜晚格外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犬吠。

他躺在自己曾经的床铺上,枕着熟悉的硬枕头,却毫无睡意,脑海里反复思量着明天的安排。

第二天一大早,大舅田玉林、二舅田玉柱,以及得到消息匆匆赶来的大姑阳桂香、二姑阳兰香,相继来到了老屋。

堂屋里,阳光明已经将家里剩余的粮食都搬了出来。

主要是夏收分的几十斤小麦,还有他从空间里取出来,特意添置的大米、白面以及各种杂粮,林林总总,堆了一堆。

虽然总量不算特别多,算上他从空间里拿出来的粮食,全部加起来大概有两百斤的样子,但在这个粮食金贵的年代,这已经是田玉芬和秦兰英婆媳俩,省吃俭用才积攒下来的家底。

看着这些粮食,几位长辈都有些动容。田玉林叹了口气,田玉柱则默默掏出烟袋锅点上。两个姑姑的眼圈已经开始泛红。

阳光明清了清嗓子,语气诚恳地对四位长辈说道:“大舅,二舅,大姑,二姑,这些是家里攒下来的全部粮食。

我们这一大家子去了京都,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再回来。这些东西带不走,放在这里,时间长了也得糟蹋。我就做主,把它们分成了四份。”

他指着地上已经大致分好的四堆粮食:“东西不多,是我们家的一点心意。感谢你们这些年,在我们家遇到各种困难的时候,没少帮衬我娘、我奶奶还有我们兄妹。这份情,我们都记在心里。”

大舅田玉林走上前,看着地上的粮食,又看看已经长得比自己还高的外甥,重重地拍了拍他的肩膀,声音有些沙哑:

“光明,你这孩子,有心了!到了那头,好好照顾你娘,你奶奶,还有珊珊。有啥难处,就往村里写信,大舅没啥大本事,但能帮一定帮。”

田玉柱也接口道:“户口迁到京都,以后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要是有什么事需要家里帮忙,就像你大舅说的,给家里来封信,咱家里人多,大事办不成,但出人出力还是没问题的。”

两个姑姑更是拉着阳光明的手,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

大姑阳桂香哽咽着:“光明,这一走就这么远……你娘性子韧,但到底是个女人家,你在身边,多担待点。

你奶奶年纪大了,京都那地方人生地不熟的,你得多留心……”

二姑阳兰香也絮絮叨叨地嘱咐着,无非是些注意身体、照顾好家人、常回来看看的话。

阳光明一一应下,心中暖流涌动,又带着几分酸楚。他知道,这些朴素的叮嘱里,饱含着亲人最真挚的关怀。

分完粮食,接下来就是老屋的安排。

阳光明领着舅舅和姑姑们,里里外外又看了一遍这栋砖瓦房。

这房子是田玉芬当年咬牙,用阳建雄寄回来的大部分积蓄盖起来的。

在这个村里大多还是土坯房的年代,这青砖灰瓦的房子,曾让田玉芬挺直了腰杆,也给了阳光明和阳珊珊一个相对体面的家。

这里倾注了母亲无数的心血,也承载了一家人,尤其是他们兄妹太多成长的记忆。

阳光明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大舅,二舅,这房子,我娘肯定也舍不得卖。卖了,感觉根就断了。

而且,以后万一有个什么事,回来也得有个落脚的地方。

我的意思是,暂时不卖,找位亲戚先住进来,帮着照看维护,别让房子塌了、坏了就行。

至于以后……等我们在京都彻底稳定下来再说。”

听到这话,大舅田玉林和二舅田玉柱互相看了一眼,眼神都有些复杂。

他们两家住的都还是老一辈传下来的土坯房,年久失修,夏漏雨冬透风。眼前这结实的砖瓦房,谁看了不心动?

田玉林性子憨厚朴实,最重亲情。

他想了想弟弟家的情况——田玉柱有三个半大小子,挤在三间低矮的土坯房里,眼看着,老大就到了说媳妇的年纪,没间像样的新房,以后肯定不好说亲。

他自家虽然也不宽敞,但只有一个儿子,年纪尚小,还能再挤几年。

于是,他主动开口道:“玉柱,你家小子多,住处紧巴,眼看孩子们一天天长大,这房子……你就先搬进来住着吧,帮着大姐和光明看好房子。我家那边,还能凑合几年。”

田玉柱没想到大哥会主动相让,心中又是感激,又是有些不好意思。他看向阳光明,语气带着询问:“光明,你看这……你大舅这么说……”

阳光明对此早有预料,也乐见其成。

大舅主动发扬风格,二舅家也确实更需要这房子来解决燃眉之急。

他点头道:“二舅,既然大舅这么说,您家也确实需要,那就麻烦您了。

这房子您就放心住,日常的维护修缮,比如房顶漏不漏雨,门窗坏没坏,就劳您多费心。万一……我是说万一将来家里有什么变化,需要这房子……”

“你放心!”

田玉柱立刻挺直腰板,语气郑重地保证道:“光明,这房子是大姐和你的,我就是暂时借住,帮着看房子!

什么时候你们要回来,或者有什么别的安排,你只需捎个信来,我们立马就收拾东西搬出去,绝无二话!

这房子的一砖一瓦,我都会当自家的一样爱惜!”

事情就这样定了下来。

阳光明将一串沉甸甸的钥匙交给了二舅田玉柱,交接钥匙的那一刻,双方心里都踏实了不少。

田玉柱解决了家里迫在眉睫的住房难题,阳光明则确保了老屋有人气,免于荒废衰败。

又在老屋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阳光明在舅舅和姑姑们依依不舍的送别下,再次踏上了前往火车站的乡间土路。

舅舅们帮他提着简单的行李,姑姑们则一路还在不停地叮嘱。

当阳光明风尘仆仆地提着行李,回到京都区妇联招待所那间熟悉的房间时,已经是下午时间。

他刚抬手敲了敲门,里面就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随即房门“吱呀”一声被拉开,露出妹妹阳珊珊那张兴奋的小脸。

“哥!你回来啦!”小丫头看到哥哥,立刻欢呼着扑了上来,紧紧抱住他的腰。

阳光明脸上露出疲惫却欣慰的笑容,伸手揉了揉妹妹的头发:“回来了。家里都好吧?”

“都好都好!”阳珊珊用力点头,拉着哥哥的手往屋里走。

阳光明抬眼向屋里看去,发现父亲阳建雄也在。

房间里,母亲田玉芬和奶奶秦兰英正并肩坐在靠窗的床沿上,父亲则坐在靠墙的那张旧椅子上,三人的面色都有些严肃,看样子似乎正在商议着什么重要事情。

看到他进来,三人的目光齐刷刷地投了过来,房间里原本有些凝滞的气氛,瞬间活跃起来。

“光明,回来啦!路上还顺利吗?吃饭了没?”奶奶秦兰英最先开口,脸上带着毫不掩饰的关切,起身要给他倒水。

“顺利,奶奶,您坐着别动。”阳光明连忙放下行李,走到奶奶身边扶她坐下,“在火车上吃过了。事情都办妥了。”

田玉芬看着儿子,眼神里带着询问。

阳光明会意,主动汇报道:“娘,户口迁出手续都办好了,很顺利。

老家的粮食,我请来了大舅、二舅、大姑、二姑,分成了四份,给他们各家分了。他们都说谢谢您和奶奶,还让咱们在京都好好过。”

听到粮食分给了亲戚,田玉芬点了点头,没说什么。

那些粮食是她和婆婆一粒一粒省下来的,虽然心疼,但一家人落户京都后,就有了供应粮,不再愁吃饭问题,反而是老家的亲人更加困难。

把家里的粮食分给曾经帮衬过自家的亲戚,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也算是尽了一点心意。

阳光明继续道:“至于老屋……我跟大舅二舅商量了,暂时不卖。

二舅家房子紧,我大表弟都快成年了,住不开。

大舅主动提出让二舅家搬进去住,帮着照看房子。我已经把钥匙交给二舅了,他也保证了,以后咱们需要,他们随时搬走。”

听到老屋有了着落,而且是自家弟弟搬进去住,田玉芬心里松了口气,又有些复杂。

那房子毕竟是她倾注了无数心血盖起来的,感情极深。能不空着荒废,由自家人住着维护,确实是最好的结果。

她轻轻“嗯”了一声,表示知道了。

这时,坐在一旁的阳建雄清了清嗓子,开口了,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和急切:“光明,你回来得正好。我们刚才正在说房子的事。”

“房子?”阳光明转向父亲,他在火车上就琢磨着这事,“有合适的消息了?”

“嗯。”

阳建雄点了点头,显然对这个消息很重视,“托了几位老战友,还有地方上的一些朋友多方打听,这几天总算有了个比较靠谱的信儿,而且条件听起来相当不错。”

他详细地介绍起来:“是海淀这边的一处私房,房主是个姓赵的工程师。听说他们整个单位都要搬迁到外地,他全家都得跟着过去,所以急着把这边的房子出手变现。”

“具体是什么样的房子?”阳光明追问,这是他最关心的。

“是一个三进四合院里的二进东跨院,相对独立。”阳建雄显然已经了解过不少细节,“听说那四合院原本是解放前一个富商在近郊建的外宅,大概是三十年代中期建的,算起来到现在也就二十多年房龄,用料非常扎实,做工也考究,保存得相当完好。”

他继续描述这个东跨院的具体格局:“这个东跨院,北面是正房,一共有四间,格局是标准的一明两暗,也就是中间是堂屋,两边是卧室,旁边还附带一个稍小点的耳房,可以做卧室,也可以当书房。

东面呢,还有两间厢房,一间是厨房兼餐厅,听说比较难得的是,自来水管道已经接到厨房里了,用水方便。

另外一间是杂物间,用来放日常用的各种杂物,

院子东南角,还有一间独立的旱厕,一家人就不用跑外面的公共厕所了。

四间正房加起来,使用面积据说能有八九十平米,不算小了,关键是位置很好。”

阳建雄强调,“离你娘上班的区妇联,步行大概也就十分钟左右,非常方便。”

最后,他说出了最关键的信息:“房主通过房管部门评估后的报价是一千两百元。

我觉得,就这个房子的条件、位置,还有这难得的私房性质,这个价格虽然不低,但完全可以考虑。”

阳光明仔细地听着父亲的每一句描述,大脑飞速运转,分析着其中的信息。

三十年代建成的四合院,二十多年房龄,在这个百废待兴、新建住宅极少的年代,和新建房相比,也不算差了。

四间正房,还有两间厢房,功能分区明确,带独立的厨房和厕所,这居住条件在当前来说,已经相当优越,足够他们一家居住。

而且活动空间也大,奶奶肯定喜欢有个能晒晒太阳、种种花草的院子。

位置更是无可挑剔,极大方便了母亲上下班。

一千二百元的价格,在这个普通工人月薪仅三四十元的年代,无疑是一笔惊人的巨款。但对他而言,这笔钱完全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最重要的是,在这个住房高度依赖计划分配、私房流通极少的年代,能遇到一处产权清晰、可以合法过户、且条件如此合适的私房,他清楚是多么的可遇不可求。

机会稍纵即逝。

他几乎没有犹豫,当即表态:“爸,听您这么一说,这房子的条件确实难得。

面积够用,格局也好,位置更是方便。

咱们得尽快去看看实物,如果房子的实际情况和您说的差不多,结构没问题,没有大的隐患,我觉得就可以定下来。”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母亲和奶奶,说出了自己的考量:

“早点把房子定下,咱们的户口就能直接落到这处新房产的地址上,紧接着粮本、副食本、煤本这些关乎日常生活的票证也能尽快办下来。

珊珊转学的事,有了固定住址,也能彻底落实。

这样一来,咱们一家才算在京都真正安了家,扎下了根。”

田玉芬和秦兰英对买房这种动辄上千元的大事拿不定主意,心里本能地觉得这钱也太多了。

但听到儿子分析得头头是道,句句在理,而且关系到落户、上学这些切身问题,也都跟着点了点头,悬着的心放下了一些。

尤其是秦兰英,听说房子是带院子的平房,眼睛都亮了几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