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存银一千二百万银元(1/2)
消息一出,整个京城瞬间喧闹起来。
天子脚下,大家本就政治敏感度极高,前些日子陛下亲率文武百官为“大明帝国银行”揭匾,红绸落下时那金灿灿的六个大字,早已让黎民百姓晓得了这新衙门的非同小可。
如今见了报纸上刊载的详章,更是引得天街小巷议论鼎沸,茶坊酒肆人声喧杂。
棋盘街绸缎铺的王掌柜,这日刚开门不久,便攥着份报纸,与隔壁粮店的李老板并几个相熟的商户聚在店门口,嗓门因激动不觉拔得老高:
“老李你快看!这报纸上说存银子还给利钱?百两存一年能得一两,那我存一千两,来年就能白得十两?这不是白送钱吗?这可是千古头一遭!”
他咽了口唾沫,对比起过往的经验,声音里满是不可思议:
“你是知道的,前年我在城南那家王氏钱肆寄存了五百两银子,非但半个子儿的利钱没有,反倒要交五两的‘保管费’!”
“取用时更是麻烦,验身份、对暗记,足足等了三天才拿到手,何曾有过这般好事?”
李老板捻着颌下几缕稀疏的胡须,眉头紧锁,满脸将信将疑,“老王,天下哪有这般好掉的馅饼?莫不是……朝廷想了个新由头,要圈咱们这些小民的血汗钱?”
他指着报纸另一栏,“你再瞧这‘贷款’,利息竟低至三厘!还分什么商贷、农贷,严定款项用途,不得挪移。你可知道,如今民间拆借,便是最厚的交情,最低也要一分五厘的利!朝廷这般做派,岂不是专做赔本的买卖?实在让人心里打鼓。”
旁边几个伸着脖子听着的掌柜、伙计闻言,脸色也都狐疑起来,有人低声道:“李掌柜的意思是……皇爷他老人家会骗咱们这些平头老百姓不成?”
“哎呦,慎言,慎言!”李老板忙摆手,压低了声音,“我岂敢疑心陛下?只是这‘钱能生钱’的妙事,自古未闻,历朝历代谁曾办过?”
“还有这‘南洋国债’,一千两才认购一股,这可不是小数目!报上说什么,投了资便是‘海疆之主’,将来分红能泽被子孙”
“话说得是够响亮的,可南洋远在万里波涛之外,烟瘴之地,朝廷要用兵,万一……我是说万一有个闪失,这白花花的银子,岂不是扔进海里,连个响动都听不见?”
王掌柜听着,先前的兴奋也冷却了几分,沉吟道:“这……老李你所虑,倒也不无道理。陛下自登基以来,整顿吏治、重建水师、修筑新城,一桩桩一件件,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大善政。”
“只是这银行与国债,终究是钱钞往来,虚虚实实……咱们这点辛苦攒下的家底,实在是经不起大风大浪啊。”
周围聚拢过来的几个老板、掌柜闻言,也是七嘴八舌,议论纷纷。好奇与疑虑交织,虽觉着是件利好之事,但那银行的门槛虽低,人心的门槛却高。
大多数人仍是持观望之态,无人敢去做那第一个伸手捉蟹的人,轻易将真金白银存进那未知的新衙门里去。
就在这满街议论、举棋不定的当口,忽闻长街东头传来一阵清脆悠长的铜铃声,夹杂着整齐划一的车马銮铃与沉重车轮碾过青石板的辘辘声,更有一种金属碰撞特有的铿锵之音隐隐传来,肃杀而威严。
“快看!那……那是什么?……好多大车!上面全是银元!”有那眼尖的好奇引颈望去,随即发出一声难以置信的惊呼。
众人闻声,再也按捺不住,纷纷涌到临街的窗边、门口探头张望。
只见大街尽头,正缓缓驶来一列造型奇特的四轮马车,车身通体朱红,由两匹神骏的高头大马并辔牵引,车轮宽大,行驶起来极是平稳,这等制式的马车在京城之内极为罕见。
更令人心神震撼的是,那每一辆马车上,都满载着沉甸甸的包铁橡木大箱,箱盖竟是敞开的!明晃晃的日头底下,箱子里码放得整整齐齐、银光灿然的银元,光芒流转,熠熠生辉,几乎晃得人睁不开眼!
押运车辆的也绝非寻常官差衙役,而是一队盔明甲亮、手持精铁长枪的皇家禁军兵士,个个神情肃穆,眼神锐利,护卫得极为森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