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201(1/2)
那几个有问题的参数范围选择,“这几个参数可能有问题,毕竟现在小型化后,输出功率比起真正的莲花堆要小很多,用不着这么大压力承受范围,在这几个方面应该同莲花堆是有些差别的,所以参数范围选择应该没有这么大才对。”
项目组的专家拿到杜克的分析结论,大家讨论了一下后,根据杜克的建议准备重新去设计模拟测试方案,现在基地这边没有超级计算机,所以大家设计完模拟方案之后,还得将这个方案发回7号工程所在地去进行模拟测试。
说起来也拜杜克所赐,现在大家才有了这么好的核反应研究条件,能够在设计完成后通过超级计算机先进行模拟验证,比起原来的研究方法来说,一个新核反应堆的研究最少都要节约3年以上的时间。
可以说自从有了7号工程的成果,现在国内在核反应的研究方面才算真正同国外的硬件条件基本看齐,从此国内核反应研究也就真正走上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在一个极为隐秘的小圈子中,原本计划在2020年才能够定型的新型大当量终极武器,据说最早可以在2016年、最迟不超过2017年就能够提前完成,有了模拟核爆炸研究应用,项目进展比起以前一下子提速很多。
当然这些极为机密的东西,杜克就不用“被参与”了。
“看来这里还得有一套模拟研究系统才行,否则这个太影响项目进展了”朱云谦看到杜克果然看出了问题,忍不住抱怨道。可是他也知道,官方不可能在这里再建设一套超级计算机系统给他的项目组的。
一套超级计算机系统的造价可不是小数,现在国内也就是几个重点地方才建设有那么屈指可数的几套。
听朱教授这么一说,杜克不禁心中一动。超级计算机这里是不太可能再建一套,但是如果用分布式的方法,通过几十套超级小型机工作站,利用分布式技术,自己倒是有办法搞一个类超级计算机系统出来。
现在这里的莲花堆可以稳定输出30w以上的电力,能源方面不会有问题,而超级小型机购买限制少很多,改造余地也很大,如果数量够多,杜克觉得拼凑一个运算能力接近7号工程那套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超级小型机网络问题不大。
“朱教授,我有这么一个想法,您看是否可行”说干就干,杜克稍微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将自己的想法同朱教授交流了一下。听完杜克的方案,朱教授也不禁大为心动,可是他稍微在心里计算了一下成本之后,还是摇了摇头说道。
“杜克,你这个想法没有问题,可是按照你这么一个方案要完成全套建设,没有上亿元的开支根本下不来,这同买一套新的超级计算机系统也便宜不了多少,项目组经费有限,是申请不到这么多建设经费的。”
没办法,现在军方动作太多了,哪里都需要钱,不可能将经费都投入到一个项目之上,增加三五百万费用朱教授自信还有办法解决,可是如果增加上亿开支,那么这事想都不用想了,肯定不行。
“钱不是问题。”杜克笑了笑说道,“这些超级小型机我可以解决全部购买费用,我只有一个条件,在解决了莲花堆第一代小型化问题之后,项目组留下来继续协助我进行第二代莲花堆的技术攻关工作,现在我已经有了大致思路,可以将现有的第一代莲花堆效率再度提升百分之五十以上。”
千亿工程第三百七十九章核动力新成果
更新时间:20128130:42:07本章字数:3216
杜克将第二代莲花堆的铀利用效率打了一个埋伏,但是如此巨大的增长率还是给了朱云谦教授又一个巨大惊喜,现在第一代莲花堆已经有接近百分之四十的铀利用率,再提升百分之五十,那不就是差不多百分之六十了。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啊。等于是同等数量的铀资源,现在又能够延长一半的使用时间了。也意味着产生的核废弃物将进一步大幅度减少,极大减低了核反应堆在废弃物处理方面的环保压力。
“这个没有问题”朱云谦教授断然回复道,别说他是奉命协助杜克进行研发的,就是杜克没有那个小型机的经费补助,他一样会向上级强烈申请加入杜克这个研究项目来。
第一代莲花堆虽然对于国内电力供应来说,由于种种原因还没有做出贡献,但是朱教授相信那不过是时间问题,即便是现在有人阻挠也最终挡不住技术进步的大潮。
而在这个第一代莲花堆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小型化s1和s2系统,将会为舰艇动力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朱教授相信以后不只是海军舰艇,对于大量的万吨以上巨轮来说,在s1和s2动力系统解决了安全和保密这个问题之后,将来也会成为它们永不枯竭的动力。
如果真是这样,对于海洋运输,或许一个全新的核动力大时代即将到来。
“杜克,你的第二代莲花堆设计主要改进点将在哪些地方”想到这里朱云谦教授这个长者都不免有些热血沸腾,他好奇地问道。
“主要是增加一个粒子轰击辅助系统,让铀利用率在粒子轰击下使用更加充分。”杜克对于这个原理但是没有半分保密的意思,说起来他自己的核研究班底现在还是太弱了,如果没有朱教授他们参与,很多工作都必须杜克手把手去引导着才能研究下去。
这可是不是杜克想要的研究团队,但是现在没有办法,最好的核反应研究专家基本上都集中在各个国家官方手中,杜克就算再出高薪都很难逐渐一个比国家队还要强悍的研究团队出来。
所以杜克面对朱教授的问题,详细地将自己的思路一一解释了一下。朱教授是真正的核研究大行家,对于瑞士那个亚临界粒子核反应研究项目也有一定的了解,所以很快就明白了杜克的思路。
只是原理弄明白很简单,真正要实现这个原理,中间不知道有多少设计和制造工艺难题需要解决,瑞士那个亚临界粒子核反应研究项目并不是第一个研究这个方面的,但是他们却是当今世界研究这个方面最有成果的。
毕竟欧洲在核反应研究的基础和工业加工基础摆在那里,他们有德国最好的加工机床,世界一流操作工人,在驾驶吸引和集中差不多占世界上研究这个方面一半以上的专家学者,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都还不能站在世界的巅峰,他们真的可以买块豆腐撞死算了。
听到杜克的这个初步设计思路,朱教授感觉一个核反应的春天即将开始,对于核研究的从业人员来说,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但是如果没有赶上杜克这班快车,那也是一个悲哀的年代。
朱教授庆幸自己临到老了,居然在人生的夕阳时刻还能够赶上这么一个春天般的日子。如果能够协助杜克搞出第二代的莲花堆,此生真的可以无憾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