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唐:造反有理,我哥是黄巢 > 第73章 慰问

第73章 慰问(1/2)

目录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院子里草药的清香,黄宁深深吸了口气,觉得浑身都舒畅。

他想起白天在博物馆里,有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拉着母亲的手,指着展柜里的润喉草问那是不是能让嗓子变好听的“魔法草”,忍不住笑了出来。

这时,王府的老管家端着一碗温热的养胃草茶走过来,轻声说:“王爷,天凉了,喝点茶暖暖身子吧,这是周老特意让人送来的新茶。”

黄宁接过茶碗,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底,他对老管家说:“张叔,明天你让人把府里多余的养胃草分一些给街坊邻居,尤其是那些独居的老人。”

老管家点点头,应了声“好”,又说:“对了王爷,刚才药铺的掌柜派人来报,说今天从江南运来的清暑草干货已经入库了,问您要不要明天过去看看。”

黄宁喝了口茶,说:“不用了,让掌柜的按之前的规矩,先分给各个医社分点,剩下的再零售,记得给穷苦百姓留些平价的。”

老管家刚退下,护卫队长就匆匆赶来,单膝跪地禀报:“王爷,刚收到边关传来的急信,说匈奴那边派了使者,除了来感谢咱们送的草药种子,还想请周老派几个药农去指导他们种植。”

黄宁站起身,眉头微挑:“哦?匈奴这次倒是有诚意,你明天一早把信送到周老那里,问问他的意思,要是他同意,就从各地药农里挑几个经验丰富的,朝廷给他们备好行装和盘缠。”

护卫队长领命退去,黄宁重新坐下,看着茶碗里漂浮的养胃草,想起了周老培育这草药时的情景——为了找到最合适的土壤,周老带着药生在城外的坡地守了整整一个月,每天记录日照和湿度。

正想着,门外传来轻轻的脚步声,是药生抱着一摞刚写好的医书手稿来了,脸上还沾着点墨渍。

“黄王爷,我又写了几页关于愈伤草在不同伤口情况下的用法,您帮我看看有没有不对的地方。”药生把手稿递过去,眼神里满是期待。

黄宁接过手稿,认真地翻看起来,边看边点头:“写得很细致,尤其是你提到的‘新鲜愈伤草捣泥适合新伤口,晒干磨粉适合旧伤收口’,这点很实用,能帮大夫少走不少弯路。”

药生听了,脸一下子红了,挠着头说:“这都是周老教我的,他说行医要细心,一点差错都可能害了人。”

黄宁拍拍他的肩膀:“你能记住就好,明天我让人把这些手稿和之前的合在一起,多印几百本,送到边关的医学校去,让那边的学生也能学到。”

药生高兴得眼睛都亮了,连声道谢,抱着手稿蹦蹦跳跳地回去了,说是要连夜再补充点病例进去。

看着药生的背影,黄宁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样子,那时他跟着师父在山里采药,也是这样对草药充满了好奇,总想着多学一点,多帮一点人。

不知不觉间,月亮升到了头顶,黄宁起身回房,路过书房时,看到里面还亮着灯,推门进去,发现大嫂正在灯下绣东西,绣绷上是一株安神草,针脚细密,栩栩如生。

“大嫂,这么晚了怎么还没休息?”黄宁走过去,轻声问道。

大嫂抬起头,笑着说:“这不是想着赶在月底前绣好这几幅草药绣品嘛,皇后娘娘说要把它们送给西域的使者,让他们也见识见识咱们齐国的草药和刺绣。”

黄宁拿起绣绷看了看:“大嫂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这安神草绣得跟真的一样,说不定西域使者见了,还会求着学刺绣呢。”

大嫂被逗笑了,说:“你就别夸我了,对了,医社最近又收了十几个徒弟,都是穷苦人家的孩子,很能吃苦,就是缺些医书和药具,你看能不能再拨点银子?”

黄宁点点头:“没问题,明天我就让人把银子和新印的医书送过去,另外再让周老抽空去给徒弟们讲讲课,传授点经验。”

大嫂感激地说:“那就太好了,那些孩子要是知道能听周老讲课,肯定高兴坏了。”

两人又聊了会儿医社的事,大嫂才起身回房休息,黄宁则坐在书桌前,拿起纸笔,开始写关于推广安神草的计划,他想在明年春天之前,把安神草的种子分到全国各个药农手里,让更多人能睡个安稳觉。

第二天一早,黄宁刚吃完早饭,周老就带着一个背着药篓的药农来了,药农手里拿着一株开着紫色小花的草药,说是在山里发现的新品种。

“黄王爷,你看这草药,我尝了尝,味道微苦,但煮水喝了之后,感觉精神好了不少,说不定是种能提神的新药草。”周老把草药递过去,眼里满是兴奋。

黄宁接过草药,仔细看了看叶子和花朵,又闻了闻气味,说:“看着倒是新奇,周老,不如让药生跟着你一起研究,先试试它的药性,看看有没有副作用,要是真能提神,以后书生和赶路人就有福气了。”

周老连连点头:“我也是这么想的,已经让药生去准备器具了,过几天就能出结果。”

正说着,江南知府派人送来一封信,说今年江南的润喉草收成特别好,茶商们不仅用来做凉茶,还开发出了润喉糖,很受百姓欢迎,想问问能不能把润喉糖的做法推广到全国。

黄宁看完信,笑着说:“这是好事啊,周老,您看能不能让药铺的伙计去江南学做润喉糖,学会了之后在长安开个作坊,既能增加收入,又能方便百姓。”

周老拍手赞成:“好主意,我明天就派两个机灵的伙计去江南,保证尽快把手艺学回来。”

送走周老和药农,黄宁让人把推广安神草的计划抄了几份,分别送到各州府,让他们提前准备好土地,等着春天播种。

中午的时候,小侄子突然从边关回来了,身上还穿着军装,脸上带着风尘,但精神很好。

“uncle!我回来啦!”小侄子一进门就大声喊,给了黄宁一个大大的拥抱。

黄宁拍了拍他的背,笑着说:“怎么突然回来了?边关不忙吗?”

小侄子松开手,兴奋地说:“忙完啦!我们在边关建的医学校已经开学了,招了一百多个学生,都是边关的孩子,还有几个匈奴的孩子呢,他们学医术学得可认真了!”

黄宁点点头:“做得好,那你这次回来是有什么事吗?”

小侄子挠挠头,说:“一是想回来看看您和大嫂,二是想请周老去边关给医学校的学生讲讲课,另外还想问问您,能不能再送点养胃草的种子过去,边关的士兵们都说养胃草茶好喝,还能养胃,想自己种点。”

黄宁笑着说:“没问题,周老那边我去说,种子我让人给你备足,另外再给你带些新印的医书,让学生们多学学。”

小侄子高兴得跳了起来:“太好了!谢谢uncle!对了,匈奴的首领还托我给您带了一把弯刀,说是用最好的精铁做的,感谢您送他们草药种子。”

说着,小侄子从背上取下一把弯刀,递给黄宁,刀鞘上刻着精美的花纹,拔出来一看,寒光闪闪,锋利无比。

黄宁接过弯刀,说:“替我谢谢匈奴首领,告诉他们,只要两国和平相处,互相帮助,以后还有更多好处。”

小侄子应了声“好”,又跟黄宁聊了很多边关的事,说现在边关的百姓和匈奴的百姓经常互相往来,交换粮食和草药,相处得很融洽。

下午,黄宁带着小侄子去了药铺,掌柜的见小侄子回来了,赶紧拿出刚做好的润喉糖招待他们,说这是按江南的做法试做的,让他们尝尝味道。

小侄子拿起一块润喉糖放进嘴里,嚼了嚼,说:“好吃!比江南的还好吃,掌柜的,以后我要多带点回边关,给士兵们和学生们尝尝。”

掌柜的笑着说:“没问题,小王爷要多少,我都给您备好。”

从药铺出来,黄宁又带着小侄子去了城外的药田,药农们正在给愈伤草浇水,见黄宁来了,都热情地打招呼。

一个药农笑着说:“王爷,您看我们种的愈伤草,长得多好,今年肯定又是大丰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