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根源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思想问题!(2/2)
许怀瑾愣了愣,没想到在这里竟然还能吃上自己种的菌菇。
他有些不好意思,“叔叔,您这……太破费了!”
“那都是为了打开销路,我们瞎琢磨的,想着能帮乡亲们卖点货就行!语深没少帮我……”
江永华笑道:“这可不是破费,是支持你们的事业,而且你们种出的菌菇,味道和品质也确实好!”
“你的专访和直播,我都认真看了。特别是你提到的‘脚上沾多少泥土,心里就沉淀多少对百姓的感情’,我印象很深,也很有感触!”
“你说得很好,做得更好!”
“叔叔,我就是个普通基层干部,电视台报道难免有夸大之处,我自己看了都有些不好意思!”许怀瑾摸了摸脑袋,“您别见笑!”
“基层干部怎么了?”江永华神色稍肃,“基层干部是组织的根系,一言一行直接代表组织的形象!”
“基层干部也离百姓最近,最懂百姓心声,最能感知民生疾苦,位置关键,责任重大!”
“你能把合作社搞起来,能放下架子帮村民带货,能顶住压力整改偷工减料的工程,这就是本事,比那些只会坐在办公室里的强多了!”
他似乎觉得语气过于严肃,又放缓声调,微笑道:“语深跟我说过,你工作的地方很是偏远艰苦,是不是?”
许怀瑾点了点头,“是,清源县是贫困县,我所在的青山镇又是县里最偏远落后的乡镇!”
“那里的生活条件和市里相比,感觉起码落后二十年!”
“唉,这也是河阳市的市情决定的!”江永华轻叹一声,抿了口酒。
“我们市东边是平原,交通便利,公路、铁路都十分发达,也紧邻沿海发达城市,所以这些年发展得很快!
“而西北部,特别是清源县一带,山高路远,交通闭塞,自古民生多艰!”
“当然,地形条件只是原因之一!”他话中有话,“市里过去的政策倾斜不够,也是重要原因!”
许怀瑾认真听着,心中对这位“二叔”的见识和站位暗暗吃惊。
“不过!”江永华话锋一转,眼神变得锐利,“清源县迟迟难以脱贫,最主要的问题,恐怕还出在县里自身!”
“在县里?”许怀瑾下意识追问。
江永华又与许怀瑾碰了下杯,“市里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并不小,加上国家和省里对贫困县的专项拨款,资源还是有的!”
“但这两届班子的所做作为,恕我直言,乏善可陈!”
他语气有些沉重,“根源恐怕不是能力问题,而是思想出了问题——有些人,或许根本就不想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叔叔,为什么这么说?”许怀瑾第一次听到这种直言不讳的剖析,心中一震。
江永华叹了一口气,“顶着贫困县的帽子,各级补贴源源不断,某些人的日子自然过得舒坦!”
“一旦摘帽,不仅‘好处’没了,还要真刀真枪地去发展业绩!”
“为一己之私,罔顾一县百姓的福祉,这样的领导,怎么可能真心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说到此处,江永华眼神微冷,闪过一丝愠怒。
许怀瑾听得心潮起伏,一方面深感话中份量,另一方面对“二叔”的身份更加好奇,能如此精准把脉一县之政,绝非常人!
“好了,不说这些了!”江永华摆摆手,收回话题,像是随口问道:“家里父母身体都还好吧?他们是做什么工作的?”
许怀瑾心里明白,这是必要的“审查程序”,坦然答道:“谢谢叔叔关心!”
“我爸是国企的工程师,母亲是市一中的老师,身体都还硬朗!”
“嗯,家庭风气正,难怪你这么踏实肯干!”江永华点了点头,又问了些许怀瑾对未来的想法和规划。
整个谈话过程,江永华的态度始终温和可亲,如同一位关心晚辈的寻常长辈。
但许怀瑾敏锐地感觉到,对方看似随意的闲聊,实则逻辑清晰,视野宏阔,每一问都暗含深意。
那种高屋建瓴的洞察力和不怒自威的气场,绝非普通家庭的长者所能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