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苍穹之下:无声的守望者 > 第222章 初心与使命

第222章 初心与使命(1/2)

目录

我站在北峰航空厂史馆新布置的展区前,高柏龙跟在我身后,这个刚从哈军工毕业不久的博士,脸上还带着一丝稚嫩与拘谨。

“孙主任,这些资料比我想象的丰富得多。”他沉声说着,目光落在展板开头那张泛黄的照片上。

那是北峰航空最早的前身,上世纪五十年代那个简陋的装配车间。

“这里的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是一场硬仗。”我指向第一块展板,“看,雷霆-1型,这是我们的起点。”

展板上是手绘的图纸照片,旁边简短的文字记载着:1960年,在苏联专家撤走、技术资料匮乏的情况下,第一代北峰人靠着手摇计算机和算盘,完成了我国第一型自主设计的空对空导弹的理论计算。

高柏龙凑近细看:“他们当时连像样的风洞都没有。”

“何止风洞。”我说着,“当时试验用的靶机,是工人们用木板和铁皮自制的。”

“有一次试射,导弹直接穿透靶机飞远了,连个碎片都没留下。”

他忍不住笑了,但很快又肃然起来。我们继续往前走。

“这是雷霆-2型,”我停在下一块展板前,“七十年代末,为了适应新型战机的需要,射程要求提高一倍。”

“当时的吴副总工程师,带着团队在试验场一住就是半年。”

“冬天,帐篷里结冰,图纸都被哈气打湿;夏天,蚊子能把人抬起来。”

展板上是模糊的黑白照片,一群穿着棉大衣的人围着一个导弹模型。

“后来呢?”高柏龙问。

“成功了。定型那天,吴副总工程师却病倒了,是累的。”我语气中带着郑重。

“但他出院后说的第一句话是:‘值了,咱们的飞机以后腰杆子硬了。’”

我们走过一个个型号。雷霆-3型在当年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八十年代却因国际形势变化遭遇断供,北峰人硬是靠着自己反向攻关,实现了关键部件的国产化。

展板上有一张珍贵的彩色照片,是九十年代初,几位老工程师在简陋的实验室里调试电路板。

“那时候虽然条件苦,但人心齐。”我说,“都知道这事关国家领空安全,没人喊累,更没人提待遇。”

高柏龙默默点头。

来到新世纪后的展区,节奏明显加快。

雷霆-5型、雷霆-7型……一张张照片从黑白变为彩色,背景从简陋的厂房变成现代化的实验室。

“这是雷霆-10,”我停在最新的展板前,上面是利剑计划团队的照片,“高超音速,高机动性,射程120公里,作证能效达到锁定即击落的水准。”

高柏龙看着参数表:“五年时间,走完了别人十几年的路。”

“不是我们走得快,是前人铺的路扎实。”我纠正他,“你看这里。”

我指向展板角落一张不起眼的集体照,是多年前技术支援中心的老合影。

“我们这些人,没在一线画图纸,也没在靶场搞试验。”

“但每一个数据包的规范录入,每一次外协单位的资质审核,每一天网络安全的日常巡检。”我看着高柏龙,“就像这展馆里看不见的承重墙,少了任何一块砖,都可能出大问题。”

高柏龙若有所思:“所以厂史馆更新,特意加入了这些支撑保障环节的介绍。”

“对。”我点头,“国家安全的链条,环环相扣。”

我带着他走到展馆最后一面墙,上面没有具体的型号图片,只有一行醒目的文字和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名字。

“致敬所有隐姓埋名的守望者”

“他们中很多人,一辈子没接触过核心机密。”我边走边说着。

“但他们用最严谨的态度对待每一次盖章、每一次录入、每一次巡检。这就是守望。”

高柏龙沿着名单慢慢看去,神情庄重。

“小高,你看这厂史馆,记录的不仅是导弹型号的演进,更是一代代北峰人精神的传承。”我继续说道。

“从手摇计算机到超级算力,从木板靶机到现代化靶场,条件在变,技术在变,但这份初心没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