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中央之海与大炼钢铁(2/2)
“大通啊,你现在用铁水熔铸这么多钢坯干嘛,武器生产根本用不到这么多。”
“是啊,就咱们从长丰镇那里找到的基础机床,只能进行简单机械加工,连数控都没有,我看大炼钢铁没有必要。”
“老钟,老严,是你们和我讲的,目光要放长远,如今怎么嫌我好高骛远了,放心吧,不会浪费的。”
“那你说,怎么个不浪费法,先不说炼钢所需要的大量电力,仅仅就是对于电弧炉电极材料的消耗,就是一笔巨大的支出。”
方大通也不着急,而是拉着两位好友在地上蹲了下来,然后拿起铅笔在草稿纸上快速地绘画起来。
标记着避难所、长丰镇、西郊农场的三角区域的地形图很快出现。
而其中几条虚线轨迹很是醒目,这些便是三个地点之间的通行路线。
而在这些路线上,方大通又勾画出一条相对比直的线段,将这三个地点串联了起来。
“看明白了吗?”
“不就是地形图嘛,非要说什么特别之处,只能说比例尺和地形标注得很是清晰准确,军队用的?”
“军队用的比这先进多了,都是VR地图了。”
“大通,你别卖关子啊,有什么话直接说啊。”
“好吧,老钟、老严,这些虚线是我们常走的通往三地的路,我算了一下,最短的距离也要230公里,而我的画的那条线段,只要70公里。”
“你不会是想铺铁路吧,我感觉行不通,这不单是有大量钢铁就能解决的问题。”
“是啊,大通,你得考虑地形、地势甚至冬夏温差,冻土层的塌陷......”
方大通顿时有些心累,被两位好友的一丝不苟弄得有些心力憔悴。
“马东旭,在不在,有个大工程需要交给你,接不接?”
“接,怎么不接,大通,快说说是啥工程,最近养活那帮能吃的野蛮人兄弟们压力不小啊。”
只见马东旭这位“善良的砂石料商人”一路小跑过来,对于所谓的大工程很是感兴趣。
于是,方大通把自己想要修建串联起避难所、长丰镇、西郊农场的铁路计划告诉了马东旭。
“可行,绝对可行,建造难度不算太大。”
“铁轨距离没必要选用1435毫米的标准轨距,我看762毫米就够了,甚至600毫米轨距也不是不行。”
“至于载重需求,咱们又没有百吨以上的货物,甚至连十吨、五吨的运输需求都很少,依我看600毫米轨距,异种牦牛、野马拉动车厢,甚至连蒸汽车头都省了。”
“至于地形限制也好说,有了煤炭,水泥厂也可以满负荷生产,建造一些简易浮桥也不难,只要连续三年不坏就行。”
知己啊!
方大通激动地握住马东旭的手,头一次觉得这家伙如此可爱。
“老马,我就知道还是你最懂我,从你当初十几个小时就建造起可供几百人居住的屋子时,我就觉得我们才是黄金搭档。”
“没办法,早些年国内穷得叮当响的时候,国家首要解决的就是有无问题,再到后来经济开放,实用主义更是占据了主导地位。”
马东旭也是对当初的峥嵘岁月很是感慨。
而钟越平与严世松这两位严谨的专家,此时正面面相觑。
头一次,他们觉得自己完美主义思想需要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