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清宫诀 > 第44章 与君同心*

第44章 与君同心*(2/2)

目录

此时看仍津津有味,看着看着竟一时沉迷了进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正看到国家衰亡之际,不由得叹了口气,耳旁却传来一道声音。

“看了这么久,眼睛也疲了,歇会吧。”

我猛然转头,却见四爷在我身旁,由于转头太快,以至于我和他面对面只有一指距离,几乎可以感受对方的呼吸。

面上一红,我立时向后退了一步,匆匆忙忙将手中的竹册整理好,放回了原位。

再转头之际,却发现胤祥不知何时已经离去了,真是看起来入迷了,连十三爷走了也不知道!

我咬了咬唇,尴尬道:“奴才,奴才先告退了。”

四爷却一把拉住了我,眼睛盯着我的耳朵看,我未觉有何不妥,伸着手向着耳朵摸了摸。

手指触碰到一丝冰冷时,我立马松了手,脸更加红了。

昨日入寝时,和静心打闹着玩耍,不小心将枕头下的红漆盒给碰掉在地,本想着放回去,静心却嚷着要我试试,谁知竟忘记了摘下来。

他送我一直都未戴,如今来见他竟戴着,岂不是显得我有别的之意。

刚想张口解释,门外却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紧接着金昆站在门外躬身急道。

“四爷,皇上来了!此时已经到了府门口,正向着书房来。”

我左右一看,心中焦急万分,皇上已经向着书房而来了,我此时出去万一见到皇上必然不妥,我见书架后有一张屏风,顾不得多想,对四爷点了下头便向着屏风后躲去。

四爷一边理了理袖子,一边向着书桌走去,拿起毛笔蘸了墨,在纯白的宣纸上划动。

我曲身蹲下,屏风是薄蚕沙所制,外面的人虽瞧的模模糊糊,却也能分辨的清。

门口一黑,但见皇上穿着明黄锦的便袍已经走了进来,脚步非常轻,在房间里环视一周,我立时屏住了呼吸,连气也不敢喘。

不知为何,我对这大清的皇帝非常恐惧,就像害怕大漠王一般,也许是他们身上可定人生死的无上权力震慑了我。

康熙皇帝环视一周,看到了正低头写字的四爷,静悄悄的向着书桌走了去。

四爷仍然装作没有擦觉到皇上的到来,皇上伸了头仔细瞧着四爷的字,叹了口气,“每天都读这些东西,未免太过消极了,可不是我皇家弟子所为!”

这时,四爷才急忙抬头,见皇上后将笔都掉在了宣纸上,随即扑通跪在地上,“儿臣不知皇阿玛到来有失远迎,请皇阿玛治罪!”

四爷明明知晓皇上来,为什么要装作不知情的样子?

我转念一想,有明白了不少,皇上来府为何外面没有任何动静,想来定是皇上既然不许任何人通报。

幸好金昆留了心才发现,及时禀报给了四爷。皇上悄悄的来府,恐怕不单单是来看四爷的,四爷若是一副知情的模样,定会生出不必要的事端,更会让皇上觉得四爷派人在监视着他。

这么一来,四爷的行为也解释过去了。

四爷说着,又转身向着门口两名值班太监训斥道:“皇阿玛来了,为何不早早通报一声呢,也让我好前去门外恭迎圣驾。”

“快起来吧!不知者无罪,是朕不允许他们通报的,朕要看看你们在朕背后都干了什么事,看看你们在朕面前说的与背后做的是否一致。”

四爷站了起来,扶着皇上坐下,皇上又随手拿起一页文稿念道:

“人生七十古来稀,

前除幼年后除老。

中间光景不多时,

又有炎霜和苦恼。”

皇上轻轻放下文稿,略带责备的语气说:“在朕的印象中,你不是这么消极的,如此年轻,正是发愤图强有所作为的时候,怎能埋在故纸堆里读这些老气横秋看破红尘的文章呢?如果朕也像你这样,我大清的江山绩业如何发扬光大呢?”

“皇阿玛教训的是,只是孩儿身佛门之地呆久了,身心也感染了佛门之气,对名利十分淡薄,每天读一些修身养性的文章,不但不觉得寂寞,反而觉得悠然自得。俗话说人各有志,众兄弟当中能够担当大作为为皇阿玛分忧解难的人比比皆是,太子自不必说,就是大阿哥,三阿哥都是文武全才,有他们为皇阿玛分忧解难就足够了,孩儿不是那块料。”

四爷最后那句话说的十分低沉,话音是在嗓眼里蠕动。

细细想来,四爷自从五台山上回来一直闷闷不乐,经常将自己锁在屋子里练字,听十三爷说四爷除却必须面圣其余外任何宴会都不参加,对谁都闭之门外。

一定是其中发生了什么曲折之事,否则本强胜心非常强的四爷怎会放弃笼络大臣,收买人心的好机会,反而落了个薄情阿哥的名声呢?

我仔细想了想,一路上未觉不妥,想来四爷的心结应该还在五台山上!

难道……与清凉寺有关??

我不可得知,心中想着,耳畔传来康熙皇帝的声音,“你们兄弟虽多,但真正能够担当起大任而让朕放心的人有几个?朕的苦心又有几人明白?朕不希望你们每天都看着朕的脸色围绕朕转圈,想方设法的讨好朕,也不希望你们兄弟之间因为争权夺利反目成仇,更不希望像你这样的阿哥醉心佛门逃避责任!”

皇上突然发起火来,四爷忙跪在地,康熙皇上自嘲的摇了摇头,“朕的心情不好,动不动就发起火来,唉,朕是望子成龙心切啊!”

四爷立即委婉的说道:“阿玛时常训导儿臣读书要博览群书,除了阅读那些有利于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经典外,诸子百家都要有所涉猎,特别是修身养性之书更是要常读多读。孩儿就是谨记了阿玛的这些话才在闲暇时找来看一看。孩儿在通读之后,发现许多篇章都对儿臣有教化作用,实在受益匪浅,为了能让更多的人节省大量时间查找这些好的文章,儿臣特地把它们摘录出来,准备编成一个集子,以便后人阅读。”

皇上这才连连点头,“你能够推己及人,初步具有仁人之心,有仁人之心,为德则可崇学圣人,向先贤靠拢;有仁人之心,为文可则可比拟圣贤之文,传诵后人;有仁人之心,为君则可圣明天下,为有为之君;有仁人之心,为臣则可兴邦佐君,成为贤相贤臣。你既然有此想法,朕支持你,不知你所辑的这个集子是否定下名字?”

“请皇阿玛赐名。”

皇上提起笔,略一思衬,饱蘸浓墨,挥毫在宣纸上写了几个字,随后放下笔微笑着解释:“你所辑录的这些篇什,从内容上确有几分消极之处,但从修身养性怡情冶志的角度看,又颇有益处。这些文章也多出自大家之手,为千古名篇,文字优美情形别致,令人读之有赏心悦目之感。因此,朕给它命名为《悦心集》,你满意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