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所谓蒙古人(2/2)
生动地表现了“干饭”二字的精髓。
过程中,杨知月都能听到陈书偷偷咽口水的声音。
放在后世,俄日敦绝对是火爆全网的吃播。
就当她笃定这单肯定能成时,俄日敦再次拒绝。
杨知月:“……”
你对着比狗舔得还干净的饭碗再说一遍?
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上帝,顾客是上帝……杨知月默念三遍,又让陈书端出更多副食品。
豆腐、冻豆腐、豆干、豆皮、豆泡、干豆腐、千张、内酯豆腐……
七八样食品摆在陶盘里上桌,俄日敦挨个尝过,又挨个拒绝,他吃得小肚子都鼓起来。
杨知月:“……”
当她以为这货是来混吃混喝时,俄日敦打个饱嗝,说出进货要求,“我想进一些稳妥的产品。”
稳妥?
副食品就是最稳妥的产品,只要能打开销路,绝对不会赔钱。
两人驴唇不对马嘴地沟通,谁都不满意。
没了办法,杨知月只能死马当活马医地拽出一块毛毡垫,“你难道想进这玩意?”
俄日敦一见那牡丹纹样的毛毡垫,不由得眼冒金光,他小心地拿到手里,仔细地抚摸着上面凹凸不平地纹路,接着又对着太阳观察了好一会儿,看得眼睛都发酸了,方才不舍地收回视线。
“这东西简直太好了!我要一百份,现在就付定金!”
杨知月:“……多少是有些离谱的。”
一位蒙古人来中原进货,相中了本应是蒙古特产的毛毡垫。
这话中的槽点多得她数不清。
其实,在当下这种情况很正常,蒙古人在撤出中原后,一直被汉人压着打,他们无暇发展。
贵族们巴结中原朝廷,好重新恢复父辈时的安逸生活;底层平民忙着应付生计,没有闲工夫处理羊毛。
可游牧民族对高保暖的产品有着巨大的需求,比起粗粗处理过的羊皮,柔软又富有色彩的羊毛毡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俄日敦眼光可谓是毒辣至极。
当天,两人便在县衙签好契书,约好年前收货,定金五十两。
陈书参与了这笔生意的全过程,他亲眼目睹杨知月用废弃陶器换羊毛,又用羊毛戳毛毡,最后将毛毡换成金钱!
……这金钱还是从出羊毛的蒙古人手中赚到的!
嚯,简直是一套完美的薅羊毛闭环!
陈书忍不住为即将被薅秃的蒙古人默哀三分钟,然后回去喜滋滋地烧陶器。
他必须努力啊,要持续不断地提供薅羊毛的基础。
薅别人的羊毛也太快乐了叭!
继俄日敦之后,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赶到怀荒,甚至还有一位从太原来的货商,听闻是大家族的人,同行者尊他为“郭先生”。
大家族?郭氏?
在世家谱中确实有一位名为“郭氏”的顶级士族——太原郭氏。
可太原与怀荒相距千里,太原郭氏怎会在怀荒出没?
他莫非是冲盛怀安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