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乱世红琰蔡文姬 > 因为懂得

因为懂得(1/2)

目录

数天之后,曹公讨伐刘表大获全胜班师回朝。不几日,他又一次来到蔡琰的宅院。

“曹公,你早!如此清晨来到文姬这里,一定是有要事吩咐?”蔡琰很快猜到曹公有事才来。

“哈哈,文姬聪慧,知道曹某心思。”曹公又是满脸堆笑,笑容把脸上的皱纹再次舒展开来。

文姬急忙让座,递上茶水,端坐一边,静等曹公发话。

“文姬,曹某今天来此,确有一事相商。”曹公双目炯炯,笑脸盈盈。

“曹公有何见教?文姬愿洗耳恭听。”蔡琰回应道。

曹公端起蔡琰为他沏好的茶,吹开杯面上的浮茶喝了一口,方才微笑着说:“想当年,曹某先任顿丘令,后任议郎,年轻虽年轻,是个小芝麻官,没有多少权利,没人瞧得起我。但是,令尊蔡大人却对我十分器重。我当年很佩服家父的博学多才,常常与他在一起讨论政治和历史。也讨论诗词歌赋。蔡大人一点也不轻视我这个年轻人,我们在一起煮酒论史,闲话朝野权臣,也弹琴赋诗,好不快活!”

“嗯。文姬年幼时,也有所记忆。”蔡琰道。

“蔡公一点也不藐视我这个小军官的观点,对于我那一套文韬武略,对与我设想的收复天下的方针,都十分赞成。我和蔡公,我们的关系被周围人称为‘管鲍之好’。哈哈,我们是忘年交。但是一点也没有感到年纪的差别。知音难求,知音难遇啊。”曹公捋捋胡须,感慨道。

蔡琰点头称是。

“现如今,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苦征战,我当初的设想,我的方针,都已经基本实现了。目前虽然还是三分天下,但是,统一中原的大幕已经拉开,将来汉朝一统天下的局面还会出现。目前正是外定武功,内修文学,励精图治的时候。国家需要令尊蔡大人那样的儒学名家,大牌学者来为国家振兴而写书撰文。可是,令尊蔡大人已经离去。我就想,这种传承文学和历史的重任,只有你才可以承担。”曹公终于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哦。曹公之意,是让我撰文写书?”蔡琰问。

“据我所知,令尊大人在世时,家中曾经藏书诸多。不知那些书籍现在何处?”曹公问。

听闻曹公问道这个,蔡琰的遗憾与苦痛立即涌上心来:“曹公有所不知。文姬父母先后去世,文姬紧接着被匈奴掠走,家中无人,故所有存书皆被人拿走丢失。文姬回到家中一看,整个书房里面空无一卷…….。”

“哎……可惜可惜,太可惜了。”曹公闻之,跺脚顿足,大呼可惜。

“家父藏书,据我所知大约4000多卷。如今一无所有。”蔡琰满脸的无奈。

曹公思索一会儿,又道:“你……可否凭你的记忆回想出其中一些呢?”

蔡琰稍加思索,便回复道:“文姬凭自己记忆,大约能够背诵出数百余篇。这些都是当初在学堂里,家父命文姬与其他学生背诵与牢记的。”

“……哦。你能背出几百篇啊。”曹公捋着胡须,以赞赏的眼光看着面前的蔡琰:“虽说距离4000这个数字相差太多,仅有十分之一,但是,在你离开家园这么多年,也是难能可贵的了。”

“曹公过奖。这是文姬的本分。我出身书香门第,理应有如此记忆。”蔡琰回答得十分得体。

曹公想了想,又道:“这样吧。你只负责把书背出来,我会差遣十名小吏到你这里来,让他们负责书写。你看怎么样?”

“不可。”蔡琰立即拒绝了曹公的好意:“文姬觉得这样不好。毕竟男女有别。这样面对面亲授,有所不便。不如劳驾曹公送些笔墨纸砚来,文姬自己动笔即可,书写完毕,交于曹公。”

“好好好。文姬说的对。曹某考虑问题不及文姬妥当。就按照你说的办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