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一波又起,军队人口元气损(1/2)
这内务总管无意中用上了卖空的手段在操作,结果这粮食一降价,他们用卖出价格五十分之一的成本来购进粮食平仓,岂有不大赚一笔的?
只不过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吗?
当然不是,这次粮食事件的确是让极少数人赚钱了,但是绝大部分的投机商可都被套牢了。这巨大的经济价值到底去哪里了?
自然是被唐龙通过在大秦设立的无数货栈给吸取走了。
为什么说事情没完呢?
因为到了一月三十日,秦国粮价再次恐怖性的上涨。
按道理,已经有大批粮食运到,粮食价格也基本上回到刚刚闹粮荒时涨价的价格区间,人心就应该稳定。
可是,这世上最不稳定,最难以控制的就是人心。
老百姓都以为这次粮荒过去了,可是秦国高层,能了解大势的贵族世家却是知道,这次运来的粮食也就够支持三四个月的,下一批粮食什么时候运来,就只有天知道了。
看着秦国皇室在这次全国性的粮荒中居然赚了一个盆满钵满,贵族世家可就坐不住了,你皇室掌握朝堂还不够?
居然又要没脸没皮地与民争利?
于是,吃一堑长一智的世家贵族立即开始大量屯粮。
大家分析过,皇室之所以能赚钱就是因为皇家的屯粮够多,在粮荒的时候可以不用担心自己饿肚子,才能大量抛售获取巨利。
若是,皇室没有那么多存粮,你借给胆子给那个皇室内务总管,看看他敢不敢抛售粮食?
于是,刚刚平息的粮荒在秦国又悄悄地出现了苗头。
本来可以供应秦国全国三、四个月消耗的粮食,在世家贵族猛然发力之下,市面上的存粮供应量迅速减少到不足一个月的数量。
为什么这样呢?
很简单,世家贵族一动,消息就立即泄露了出去。那么,和他们有利益关系,有亲戚关系的小贵族也就立即跟风购买。
等粮价上涨到一两银子一斗的时候,但凡身上有几两银子的老百姓都知道了,赶紧把手里的银子换成粮食。
不然,明天手里的银子就买不到今天的粮食数量了。
在这种举国购买,只有皇家主持的粮行出售的局面形成后,秦国的人心立即就动**起来了。
等二十天后,粮食价格涨到十两银子一斗米的时候,先下手的世家贵族账面盈利已经是开始进货价的百倍了。
为什么是账面盈利呢?
因为,这个时候前期囤积粮食的世家贵族没有一个把前期抢购的粮食拿出来出售,都在等,等粮食价格的下一个新高。
而穷人要想活下去就只有一条路,去抢。
当然,这个时候,秦国皇室也觉察出了一些问题,这么动**的市场是绝对不正常的,于是,秦国皇室出手开始干预市场。
皇室的实力不容置疑,仅仅十天,秦国粮食官价就降到了一两白银一斗。只不过,在各级官员和经办人的措施下,官办粮铺每天只开业两个小时且开门售卖的时间不确定。
关键是,官府卖粮食限购一人买一斗不说,一个城市只有三个销售点。
根本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秦皇觉得自己花费了大气力,粮价也确实降下来了。
可是,他哪里知道,他大出血一般拿出来的粮食,被他的官吏们用各种方法贪污走了。
举个简单的例子,下午四点开始卖粮食,这个消息事先只有主持销售的官吏知道,他就会找一大堆人事先把销售点前面围满,所有排队的人都是这些官吏找来的。
他们用一两一斗的价格买走粮食,然后在其他私人粮店用十两一斗的去卖掉。
买不到官府粮食的老百姓要想不饿死,就只能去买高价粮。
这就是现实。
秦皇赢渊不是笨蛋,相反他是一个绝对的聪明人,而且皇室耳目遍布天下,只有他不想知道的,哪有他不知道的?
星历238年三月十六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