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极境无限 > 第三十七章 陆彦的坑比身世

第三十七章 陆彦的坑比身世(1/2)

目录

说起来,陆彦算得上老江湖了。别看他似乎身在皇宫中养尊处优,坐在国主的宝座上无所事事,实际上,他还有一个身份:江湖上第一杀手组织“影煞”的四大头牌杀手之一——“血刃”。

这个身份确实够吓人的了,我听见他们几人提起的时候,不禁也大为惊叹了一番。

而且更为惊人的是:不仅仅陆彦是“影煞”的四大头牌杀手之一,就连燕俊修也同样是“影煞”组织的头牌杀手,难怪他们说起这些腥风血雨的事情却如同家常便饭,江湖上人人谈之色变的案子,在他们眼中像茶余饭后的玩笑,有这种硬实力为背景,他们又何惧危险呢?

影煞的四大头牌杀手分别是:“血刃”陆彦、“血痕”燕俊修、“血蝶”蝶舞、“血湮”方尘。

大约在五年之前,“影煞”是一个盛极一时的杀手组织,尤其其中的四大头牌杀手,在中原江湖武林几乎是神一般的存在。他们四人来无影去无踪,武功高强得令修真者都有所忌惮,江湖人只要谈到“影煞四血”皆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因为他们是江湖中的最强力量,没有之一。

但是江湖人再强,也没能强得过朝廷的力量。

“影煞”组织在某一天遭到了朝廷的疯狂剿灭,那一天,江湖人死伤无数,朝廷直接将护卫国家的军队杀进了影煞总部,经过一场惨无人道的屠杀之后,“影煞”从此在江湖上除名,所有“影煞”组织中的杀手,都遭到了灭顶之灾。

生还的只有寥寥几人。

“影煞四血”中,只有陆彦和燕俊修逃了出来。“血湮”为了保护他俩逃脱,葬身在军队的火炮之中;“血蝶”在逃命途中和他们走散,从此再也没有了踪迹,她极可能被朝廷的军队抓住,死无全尸。

“血刃”陆彦和“血痕”燕俊修重伤垂危,幸而得到高人相救,才勉强捡回了一条命。

若问救他们的高人是谁?我只能说这世界上巧合实在太多了。

燕俊修和陆彦生命垂危,眼看着要落入朝廷围剿队伍的手中时,恰好碰见了在凡人界游**的翎莫。

只有翎莫这个超越了一般修真者存在的仙剑剑灵,才真正有能力当着朝廷大军的面,把他们两个带走。

那时候,翎莫想不通,为什么朝廷要费如此大的人力物力,不惜出动军队,灭掉一个江湖上的杀手组织,这是有多大的仇恨?

直到陆彦说出了事情的真正原因:原来他就是当朝的太子——司马文彦。

朝廷费尽千辛万苦剿灭“影煞”组织,实际不是和杀手有什么仇恨,只想在改朝换代的时候杀掉他一人而已。

他从小就被送到西域充当人质,虽然是太子,虽然是人质,却过着水生火热的生活。

那里的贵族从来不将他当人看待,每天连最基本的三餐都没办法保证,却还要做许多超负荷的劳动,甚至时不时地遭受宫廷下人的毒打和辱骂,那时的他只有十岁,又如何懂得反抗不公平的命运?

直到有一天,他再也受不了这样的折磨,趁西域的贵族不注意的时候,悄悄逃离了西域宫廷。

紧接着,西域的人疯狂追捕他,他只是一个十岁的小孩子,如何能逃得出西域宫廷杀手的追杀,一个人走投无路,被追到悬崖边上,留给他的唯有死路一条。

陆彦的运气总在关键时刻能帮他的大忙,正好碰见“影煞”的一个杀手在西域办事,这个影煞杀手和西域杀手正好有仇恨,二话不说把十岁的他救走了。

那个杀手发现陆彦是中原孩子之后,直接把他带回了中原的影煞总部,和影煞成员的后代一起培养。

可以说,那个杀手当时救陆彦的时候,只是出于想向西域杀手报仇,然而却奇迹般地,成就了陆彦这个未来的国主,也给影煞组织带来了灭顶之灾。

老国主驾崩后,福王爷干政,设计杀死了老国主其余的几个儿子,但是太子司马文彦始终下落不明,成了福王爷心中的一根刺。

老王爷天天朝思暮想找到失踪的太子,把老国主最后唯一的血脉后人残杀殆尽,这样他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坐拥天下了。

不过司马文彦自从十岁起被送到西域当人质了,福王爷想找到他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西域那边对司马文彦的事情只字不提,福王爷只能自己暗中调查,期望着有一天能找到一点十年前的蛛丝马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还真被他找到了:当年的司马文彦被影煞组织的杀手救走的,而且十年来,司马文彦一直潜藏在影煞组织中,从没有离开过。

虽然不知道具体是哪个杀手,但只要把影煞组织全部给灭了,不怕抓不到这司马文彦。

福王爷想得好计策,毫无顾忌地开出了军队讨伐影煞,将最后一丝可能威胁到他统治地位的不安定因素灭杀干净,即便让影煞组织数千人陪葬也在所不惜,所以有了朝廷大军攻击影煞总部的一幕,将这个传承了一百多年的杀手组织,彻底从历史上除名了。

现在的影煞组织,只剩下幸存的陆彦和燕俊修两人而已,如果算上翎莫的话,最多只凑够三人。

福王爷打得一手好算盘,终究还是让陆彦翻了盘。

在翎莫和燕俊修的帮助下,陆彦联系了朝廷中衷心于老国主的一部分大臣,秘密发动政变,司马文彦本是正牌太子,一切进行得顺利无比,将福王爷的政权推翻。

最终福王爷不得不承认,人算不如天算,他算计得万分周密,却还是遗漏了陆彦,心不甘情不愿地将国主的大位还到了陆彦手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