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彪炳史册的功劳(1/2)
沈世奎辽东牙行商人出身,投东江镇毛文龙麾下,主要功绩不在领兵打仗,在于算账理财。
而皮岛位置特殊,天启年开埠自筹军费以来,岛上的各族行商,简直多如牛毛。
其中部分商人行走于白山黑水之间,每年往返3-5次。
他们给后金送去大量铁器和布匹,说一句通敌卖国,并不为过。
可东江镇这边,也不是没有收获。
除了维持军镇的金银抽成,利润高昂的辽参皮货,还有大量军情线报。
不管后人怎么评价,一边默许走私,一边练兵抗金,就是皮岛的生存之道。
去年黄龙带兵移镇旅顺,带走了大量精兵,皮岛生存压力剧增。
为了避免覆灭,沈世奎代署岛务,对军情打探愈发上心。
一年下来,对后金的兵力部署,已然了然于胸。
就着立体形象的沙盘,很多平时忽略的细节,也重新想了起来,更是得心应手。
想到哪儿,就说到哪儿,说到哪儿,就指到哪儿。
从铁山嘴码头开始说,往北约30里是铁山城。
铁山城西北约30里是盐州城,再往西50里,就到了鸭绿江边的义州城,对岸就是大明镇江堡。
这片区域隶属高丽铁山郡,海与山之间的一块小平原,比较适宜耕种。
被后金夺取之前,毛文龙募辽东逃民开垦荒地,产出还行,能养活不少人。
过了鸭绿江就完全不同了。
从镇江堡开始,大片大片的丘陵山峦。
山上是密密麻麻的原始森林,还有满地的老虎、黑瞎子和野猪。
镇江往西约100里是凤凰城,再往西约300里是辽阳。
往北约200里是宽甸,往北约300里,就到了后金的老老巢——赫图阿拉。
在赫图阿拉-辽阳-铁山的三角地带,几乎全是崎岖难行的山路。
因为是两国边境,大明早前修建了大量山间堡垒,比如宽甸、长甸、永甸等等。
唯有镇江到铁山的这一段,道路平坦,适合行军和运粮。
当然,镇江堡及沿边六堡早为后金夺取,现下由八旗兵驻守。
所以,两城也自然而然地,成为转运粮草的关键节点。
镇江堡是山路的最后一站,粮草集散、渡江的地方,重要性不言而喻。
不过相比之下,黄台吉更看重铁山的安危。
原因很简单,铁山是对抗皮岛的前线。
没有铁山的威胁,皮岛明军可以分头出击,袭击沿海的两百里粮道。
每船两百精兵,三百精兵,到处都可以打埋伏、劫粮车,必将不胜其扰。
高丽太穷了,不足以“以战养战”。
领数万大军南下,没有后方粮草作为补充,又怎能维持攻势呢……
这一边,沈世奎花了整整一个时辰,总算把方圆500里的情况,讲了个大致明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