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2/2)
朱元璋愣是从中挑不出理来
“想必这又是那道衍和尚想出来的吧,不然就老四你让他打仗行,让他去堵那些悠悠之口他可没那个本事。”
任小鱼也觉得应是如此,不然一般人脑子想转这么快可没那么简单。
“这确实像是姚广孝的手笔没错。”
“姚广孝,这姚广孝又是何人?”
朱元璋心道明明说的是那道衍和尚怎么又出来个姚广孝了
好在任小鱼给他解释
“那姚广孝便是道衍和尚,这个等会儿便会说到,现在我有个问题想先问一下老朱你
当时朱棣用他便是嫡长子的嘘头顺理成章登基之时朝堂上有大臣质疑他不是你和马皇后所生,当真有此事么?”
朱元璋冷着脸看着任小鱼
“这天底下敢问咱这问题的恐怕也就只有你了,不过是与不是咱不会告诉你,眼下你还是老实跟咱说说那道衍和尚怎么又变成姚广孝了吧。”
任小鱼知道这个问题的真正答案他是不会知道了
“行吧,老朱你别看姚广孝表面只是个和尚,事实上他除了精通佛学之外还精通儒学和道学,所以在朱棣要杀方孝孺的时候还劝过朱棣说‘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可惜这件事上朱棣并没有听他的
是永乐二年,道衍和尚被朱棣赐名姚广孝,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专门教导太子太孙
后来朱棣遂帮其还俗,奈何姚广孝不肯,欲赐他府邸与下人同样遭拒绝,一次天灾,他还把朱棣原先赐予他的财宝一并捐了出去。”
“如此说来这姚广孝倒也算是一代明??了。”
面对朱元璋对姚广孝的评价任小鱼并未提及姚广孝那‘妖僧’的名头
“各有看法罢了”
“永乐七年,朱棣开始往返于北平与应天两地,包括中途朱棣五征漠北之时姚广孝都是在应天辅佐太子朱高炽监国
直到永乐十六年病重于庆寿寺的姚广孝受到朱棣多次探望,后面病逝时庚八十有四,朱棣更是废朝两日对其深痛哀悼,并对其进行一系列追封。”
朱元璋的注意力一下转移开来
“老四为何要往返于北平还有应天两地?”
“那是因为永乐元年,朝堂上有大臣提出北平作为龙兴之地应当把北平作为京师,虽也有反对之声,但最后朱棣依旧批准了此事,同时将北平更改为顺天
不过由于那会儿朝堂刚刚稳固可以说大局初定,所以朱棣依旧还是留在应天处理朝政直到永乐七年,大局尽在掌握朱棣这才开始往返于两地,应天则由太子朱高炽监国。”
朱元璋与前面朱棣反应一般无二
“好一个顺天,好一个顺应天命。要说老四迁都北平有利有弊,利便是可以带动北方的萧条经济和兴旺人口,弊则是北平作为咱大明的北大门,老四把自己放在这个位置上无疑是在以身犯险,若是长城被北地那些宵小攻破那别说是他自己,就是咱整个大明都将陷入险境。”
“这是自然,不过你说的弊端其实也不尽然,因为那是一把双刃剑,其中弊端便是你说的那般若是长城线一旦被攻破那整个大明势必陷入被动
不过若是朱棣能够以攻代守,那这个问题自然不会出现
而朱棣把自己置身大明的北大门无疑是可以振奋整个大明气势,毕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堂堂皇帝镇守在北大门,后方的百姓心又怎会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