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大航海时代 > 第151章 晚清知县日记,年俸禄只有45两,十年却攒下四万五千两!

第151章 晚清知县日记,年俸禄只有45两,十年却攒下四万五千两!(2/2)

目录

【而上一次拥有燕云十六洲的大一统王朝,是大唐。】【燕云十六州是抵御北方铁骑南下的第一道防线。】

【为什么宋朝那么有钱还被欺负?说到底失去燕云十六州这个军事屏障。】【建国后,老朱同学没有贪图享受,一心想把蒙古彻底打败。】

【早餐只吃豆腐和蔬菜,又用了二十年,覆灭元朝,收复了故土。】

民国位面。鲁讯微微点头。

如果说大清是任谁都能欺负的风烛老人,那么大明就是铮铮铁骨的血气少年。它是穷,但至少有骨气,它不愿任人鱼肉,保持了一个民族该有的气节。

它的国贫民穷,值得深思。

不应该只认为明朝就是差,或者就是好。

鲁讯沉声道:“我们要做的是正视它的好,也不掩饰它的坏!”

【史书很多人都看过,但是我们感兴趣的也就是那些人物列传。】【其他比如,某年某月某日发生了什么事的流水账。】

【再譬如各种饮食物价的介绍,天文地理,那些都是看不懂的玩意儿。】

【还有史书里面各种政治和经济领域的汇总,不是相关的专业人士,根本看不懂。】【所以啊,正因为明朝这200多年里,君臣之间的性格和做派的多姿多彩,奇葩故事多到你根本聊不完。】

【再加上他作为最后一个中`原王朝的身份,喜欢明朝的国人越来越多,也就不奇怪了。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神情愈发阴沉,脸上仿佛罩上一层寒霜。原以为后世敬重大明,是因其风骨与血脉。

谁料竟是看中那一桩桩荒唐事、一个个笑料。

说到底,不过是拿朝代当戏看,与街头看猴子耍把戏有何分别?念及此,朱元璋指骨微紧,铁拳已然收拢。

“重八,别恼。”

马皇后温婉地走来,手中端着一碗安神汤,语气柔和平静。

“这世道纷繁,看山的角度不同,山脚、山腰、山巅之人,眼里的风景自是不一。百姓千千万,心中各不同,怎能都站在帝王的位置看天下?”

朱元璋闻言,眉头一松,重重吐出一口浊气。“妹子,还是你会劝人。”

历朝历代的古人看完这个视频。

有人耻笑其荒唐,有人赞其风骨,各执一词,莫衷一是。

但一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仍在耳边回响。叫人难以忽视那份铮铮铁骨。

大明虽有短板,有失礼法,但却从未屈膝称臣,也未将河山拱手让人。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仅这四条,便足以赢得尊重。

在众多古人复杂而沉思的目光中,穹幕光影再变。一段崭新的视频,缓缓浮现。

【晚清知县日记,年俸禄只有45两,十年却攒下四万五千两!】.....

大汉高祖位面。

刘邦眉头高高挑起,眼中满是不可思议。

一个小小的知县,年俸才区区四十余两,竟能在十年间攒下四万五千两?这哪里是攒钱,分明是捞钱!

刘邦心中一算,哪怕一文不花,十年不过四百五十两。

如此天差地别,只有一个解释,贪!

他出身草莽,最懂人情冷暖,最清楚基层官员的猫腻。

若连最下层的地方官都能吞银如鲸,那这大清,不拦透才怪!

【一名清朝县令每年的俸禄是45两,可硬性支出大约需要三万两。】【这组数据被记录在杜丰制的日记里流传了下来。】

【杜奉志是晚清的一个普通知县,终其一生都在清廷做中下级文官。】

【按理说,这样的人很难在由英雄书写的历史长卷中留下痕迹,但杜奉志有自己的闪光点,甚至称之为闪光弹也不为过。】

【那就是,他写日记。】......

看到此处,历朝历代不少古人眼中闪过一丝亮光。谁说流芳百世只能靠建功立业、文采风流?

原来,记日常、写流水,也能在千年之后,被人记住!一时间,不少人默默取出纸笔,神情郑重。

他们终于明白,史书未必只为英雄开卷啊!

能在历史中留下一笔,那就是极大的幸事!

【杜奉志写的日记有三宗“最”。】【第一最,是跨度最长。】

【从公元1842年到公元1882年,整整40年的时间。】

【经历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个皇帝,见证清朝从开始走下坡路到跌入谷底的全过程。】

【他老人家要是再长寿点,还能见到清朝跌入谷底后是如何入土的。】【第二最,是连贯性最强。】

【除了杜奉志多名家人在太平军进攻浙茳时遇难,他悲伤过度和身体抱恙,无法动笔外,日记几乎没有中断过。】

【无论是案件审理、下乡催粮,还是谒见上司,甚至遭遇危险,他都会一字不落地把事情的起因结果记录下来。】

【让后人能通过一件件完整的事件,来还原真实的清朝百态。】【第三最,记录最细。】

【杜奉志写日记,总是思路清晰地把自己的经历详细记录。】

【无论是与上司同僚的对话,还是处理案件事务的过程,甚至公文信件,他都会摘抄。】【处置闹考事件后已经午夜,但这天仍记录了3600字。】

【1869年7月12日,他到肇庆府府城办事后,在归途的船上足足写了6000多字日记。】

【杜奉志的日记总共40余本,数百万字,包含了大量朝廷内幕、中外交涉、风土人情、物产物价、奇闻逸事等内容。】

大清乾隆位面。

和珅轻轻摇头,神情颇为复杂。

一旁正吞云吐雾的纪晓岚瞥了他一眼,懒洋洋道:“怎么和二,这会儿也叹气了?是替那位知县感同身受了?”

和珅瞥了他一眼:“这是个好官。”纪晓岚顿时来气了,音调提升:

“俸禄才四十几两,十年竟能攒下四万五千两,这人就是个大贪官!”和珅耸耸肩,并不愿就“贪”这个字与纪晓岚多费口舌。

他慢悠悠道:“人家记点生活琐事也无可厚非,你仅仅凭只言片语,就判定好坏,这就是你的为人之道?”

纪晓岚闻言,吹了口烟圈,笑道:“那你说说他如何不是贪官的?”

和珅脸色微变,终于忍不住反驳道:“你只盯着贪,却不看看地方官有多少事要操心,要管多少人!”

话音一落,他猛地起身,指着纪晓岚道:

“纪大烟袋,你就是在京城待得太舒服了,哪懂外放一县有多难!”

【如此详细的日记很少见,而每年四十五两的俸禄和近三万两的支出,就在日记中被记录了下来。】

【为什么作为一名普通的县令,每年会有如此庞大的支出呢?】大清乾隆位面。

纪晓岚原本还想反击几句。可看到这句话后,嘴边的话顿时收了回去。

一个小小的知县,年俸仅四十五两,竟然年年要花上三万两?

这钱是从哪儿来的?

是贪污得来的?

还是层层打点上去的?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