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视频通古代,开局盘点大航海时代 > 第143章 华夏人为什么爱种菜?种田传统才是第一生产力!月壤种菜

第143章 华夏人为什么爱种菜?种田传统才是第一生产力!月壤种菜(1/2)

目录

看着这高空巨幕所呈现之景。

历朝历代古人们,心中五味杂陈。

不意外,只因早料到武则天会因其女皇身份,被鹰酱国另眼相看。“九六零”

意外的是,这背后竟藏着如此多的谋算。

他们不禁暗自思忖,这后世的女权主义思想,究竟是何物?

竟能让鹰酱国如此大费周章,将武则天编入历史教材,大肆宣扬。

这其中,定有诸多深意,引得众人好奇不已。

【第六位:郑和。】

看到这个名字,记性好的古人们彻底震惊了。

如果他们没记错的话,先前天穹光幕上说过这个人。

这是一个宦官,太监啊!

许多人脸上露出不敢置信的神色,都怀疑是不是自己出现幻觉了。

不过是个宦官,怎会出现在这等重要之列?

孔子,那可是儒家学派的圣人祖师,万世师表。

秦皇汉武唐宗,哪一个不是华夏历史上声名赫赫的顶级帝王?

武则天虽说与他们相比稍显逊色,但好歹也是华夏古代唯一正统女皇帝,有着非凡意义。

可郑和,区区一个宦官,何德何能,能与前面这五位相提并论?

古人们实在想不通,只觉鹰酱国人是不是哪里搞错了。

大明永乐位面。

另一边。

大明海港之上,巨船巍峨,郑和正准备率领船队扬帆出海。

忽闻此讯,整个人如遭雷击,呆立当场。

他心中暗自惊愕,自己区区一宦官,何德何能,竟能声名远扬至数百年后,更与孔圣人、

秦皇汉武唐宗这般华夏英豪相提并论?

这些人物,在他心中,皆是高山仰止,难以企及。

“怎会是我?莫非鹰酱国之人,真个弄错了不成?”

郑和喃喃自语,满心都是难以置信。

【这个人选,相信很多网友会觉得极其意外。】

【郑和作为一名明朝的太监,凭什么能和圣人孔子以及四位皇帝一起成为代表华夏的形象

符号?】

【可能有人甚至会质疑,鹰酱国编写历史教材的人是不是脑子糊涂了啊?】

【其实究其原因,是因为郑和曾先后七次带领明朝船队出使西洋。】

【在《世界历史》中,鹰酱国人提到郑和才是人类历史上的大航海第一人。】

【并且,教材中还提到郑和下西洋时的航海规模,也是哥伦布等欧洲航海家无法相比的。】

【另外,鹰酱国人还赞美郑和说,当郑和发现新大陆之后,并没有想着将那里变成殖民地,而是贯彻“和平外交”原则。】

【所以,鹰酱国人认为郑和拥有着高尚的品格,这些也是欧洲航海家所不具备的。】

...

大明永乐位面。

朱棣听闻此事,神色淡然,微微颔首。

心中暗道自己当初派遣郑和下西洋之举,果有远见。

随后,朱棣目光落在鹰酱国教材对郑和那诸多溢美之词上,嘴角一撇,忍不住嗤笑出声。

他岂会针对郑和,只是对鹰酱国这番说辞觉得荒谬。

以鹰酱国往日行径,竟大谈“和平外交”“高尚品格”,在他看来,实在讽刺至极。

此时,一旁的朱瞻基小声嘟囔:

“分明是爷爷您派遣郑和远渡重洋,这泼天功劳,怎就全算在郑和身上了?”

朱棣听闻,只是淡淡一笑,不以为意。

他心中另有宏图,待他引领大明开启工业革命。

让大明成为首个日不落帝国,史书之上,自会留下他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上,就是鹰酱国人写进历史教材的六位华夏历史人物。】

【毫无疑问,这些人物确确实实都是对于华夏或者是整个世界都有着极大贡献的历史名人。】

【也难怪鹰酱国人会在历史教材中对他们着重介绍。】

【不过,华夏文明璀璨如珠,泱泱华夏的英雄人物远不止鹰酱国教科书中提到的这些。】

【我们相信,随着华夏民族的逐渐强盛以及文化话语权增加,会有更多华夏历史英雄人物被世界人泯看到。】

【而我们也将继承历史英雄人物的精神,用这种底气与豪气托起华夏民’族的伟大复兴。】

大明洪武位面。

朱元璋看到这入选的人物当中,并没有自己,不由得冷哼了几声。

一旁,朱标似乎看出了朱元璋的心思。

于是赶忙宽慰道:“爹,无妨,这不过是异国他邦对于我华夏文明的一种偏见罢了。”

见朱元璋目光望过来,朱标继续说道:

“西方与東方界定一件事物的方法不同,况且文化底蕴不同,思想更是天差地别,由此他们的评判,如何能当作一个‘标尺’?”

“您的丰功伟绩,对这片古老土地的贡献,天下人有目共睹!”

“一个鹰酱罢了,根本读不懂我泱泱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闻听此言后,朱元璋脸色才好了一些。

而伴随着父子二人的轻声交谈。

天穹光幕上。

视频刷新。

【为什么华夏人这么爱种菜?种田传统才是第一生产力。】历朝历代的古人看到这里,纷纷疑惑。

不过就是种地罢了,难道外邦人不用种地?古有神农尝百草,炎帝教人们耕种之法。

可以说,种地也是人与天地的和谐生存之道。这也能算最强天赋?

【华夏人很勤劳,也很执着。】

【特别是在种菜这件事情上,看到一块肥沃的土地时,华夏人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种菜。】

【往前看,刘备爱种菜,陶渊明爱种菜。】

【郑和下西洋没有条件,还要想方设法在夹板上重点豆芽菜。】

【现在我们种菜的地方更多了,在阳台上,在公路中间,在墙上种菜。】

【甚至嫦娥探月归来,顺手带回来的土特产,月壤,我们的问题依然还是“能种菜吗?”】

【我们眼中的毛熊人,天天和熊打架,而毛熊人眼中的我们,则是什么鬼地方都能种出菜来。】

弹幕滑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