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五常之下战力最强的国家!五常之下它无敌,五常之上一换一?(1/2)
【因为在十五世纪后半期,大明朝廷开始出卖监生资格,购买者可以参加乡试和出任下层官吏。】
【所谓监生,就是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
【如果买不起监生,很多富农还会选择购买最低一级的童试资格,成为生员。】
【一旦有了这些身份,那地位就远远高于普通农民,可以享受到免于徭役的特权。】...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勃然大怒:“自废武功,一群混账东西!”他一眼便看到了病根所在。
科举制度只不过是承载了这帮混帐东西的贪婪之心罢了!朱标也有些发怒。
都去做士绅了,谁特么的种地啊!?
这种方式朝廷的确来钱快,但却是一味慢性毒药。极其容易造成积重难返的弊端!
朱元璋厉声道:“都去做监生,说难听一些,都成了吃干饭的,百姓越来越少。”“而受到的压迫却越来越重,最后不造反才怪!”
简直是自掘坟墓!
“皇帝是头蠢驴吗,怎么能任由这样的行为肆虐!?”朱元璋怒不可遏。
【当然了,这些花钱买来科举考试资格的人,指望他们能真正中举也不太可能。】
【于是,这些常常落榜的生员或秀才在长江三角洲的城镇,形成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新群体。】
【他们打扮艳丽,举止浮夸,而这群人的目的是为了吸引达官贵人的注意。】【根据明末著名博物学家谢肇涮的说法。】
【同性恋从晋代开始在中原出现广泛流行,公元3世纪末曾盛行一时,所有士大夫都热衷此道。】
【到了宋朝,由于道学的兴起,同性之风衰落了。】
【但到明朝末期,特别是在广东、福建还有江南这些经济发达地区,又再次兴盛起来。】
【并且这种风俗还传到了京城,京城里出现了许多男妈,专门为士大夫进行各种服务。】
【士大夫们对此也趋之若鹜,并且还喜欢夸耀自己的相好是文人书生,一度形成攀比之风。】
弹幕滑过:
一这个的确是真的,很多史料上其实都有记载,明代很多皇帝都好男色。
一回复:正德、万历、天启等,甚至南明的小皇帝都好此道。
一回复:这些男色有个名号,叫“老儿当”,都是年轻俊美的太监,称“老儿”是反着说一“豹房”就是武宗寻欢行乐的场所,里面不但有众多美女,还有不少的男人。
ee800大明成祖位面。朱棣恼羞成怒。
既然他成为大明第三个皇帝,那自他之后的明朝皇帝,自然也都是他的血脉。
想不到他铮铮铁骨,封狼居胥的一代雄主,后人却成了这副不知廉耻,恶心至极的玩意儿!
对于龙阳之好,朱棣心里是一万个厌恶,恶心!此刻他狠狠瞪了一眼朱高炽。
难不成,这喜欢男人的风气。
是从老大这里开始的?
【说到这里,你肯定会觉得这些上流人士的特殊癖好,跟大明朝的灭亡有什么关系。】【其实关系很大。】
【因为,这昭示着大明王朝已经陷入严重的“文化空心”。】
【而这种状态是非常可怕的,它不仅仅是一种戾气这么简单,它可能会酿成整个社会的滑坡和悲剧。】
大宋太祖位面。
赵匡胤眼泛思索之色。“文化空心?”
赵匡胤喃喃自语,显然对这一新奇的概念深感兴趣。
他虽出身行伍,却深知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想当年,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一介武夫开创大宋基业。
登基后他意识到文治的重要性,推行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以期国泰民安,文化昌盛。“文化空心,莫非是指士人心中无物,只知追逐浮华,忘却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分?”
赵匡胤暗自思量。
文化乃国之魂魄,民心之所向啊!
【可能有网友会觉得UP主的说法过于夸大了。】【但其实并没有。】
【要知道,陷入科举狂热和沉溺于龙阳之好的这群人,是大明朝的知识分子和士绅富贾。】
【这是妥妥的社会中坚力量和精英阶层。】
【这群人的本来使命应该是什么呢?】
【是带领整个国家的进步,是塑造社会的三观,是作为榜样存在的。】
【而这群人的所作所为,只会让所有人觉得整个社会没有基本的善恶好坏,一切都是为了权力和欲望服务。】
【让人没有毫前进的动力和方向,从而导致整个国家“群体降智”。】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微微颔首。
在他看来,这言论确有其独到之处。
一方面而言,国家的上层精英,本应把满腔热血倾注于治国安邦
然而,一旦他们沉溺于男色之中,这无疑是巨大浪费。也将对国家的长远发展,构成不小的阻碍。
另一方面,上层群体的言行举止,往往对中下层群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
一旦上层群体出现腐化堕落的现象。
那么,这种不良风气便很容易在下层群体中蔓延开来。从而导致整个社会的腐朽与沉沦。
如此一来,国家的发展之路必将布满荆棘,难以顺畅前行。
【这点在朝堂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那些充满空想的大臣,一次次地提出不切实际的总体改革建议,却不重视日常的具体行政措施。】
【大臣们经常为自己的平庸无能辩解,对朝廷的困境表示痛心疾首,夸大官僚的苦衷。】【但对迫切紧要的制度改革,只能提出简单空洞的计划。】
【比如,李自成在攻破河南后,一路率军北上,皇帝心急如焚,在朝堂之上向众大臣询问对策。】
【大学士蒋德璟在回答皇上召问时,就根据他读过的《明会典》,提出一个幽默的建议。
【他要求朝廷恢复明太祖时,会集众臣举行“射礼”的做法。】
【他认为这样做的话,则尚武之风可以振兴,军心也能够大大提升。】
大明太祖位面。
朱元璋差点被气吐血,双手颤抖着指着弯幕:“蒋德璟···这个人有什么大病吗!?
在朱元璋看来,叛军正在攻城掠地,如一把钢刀直插京师。
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不想着赶紧整军备战,拿出退敌之策。
却要耗费人力物力财力搞“射礼”这种形式主义的东西。
真的太荒唐了!
说起来,“射礼”乃是各个朝代都有的一种政治活动,大唐时期更是攀升至巅峰。
而到了大宋朝,由于崇文抑武的国策,具备尚武内涵的“射礼”被削弱,仅仅成为一种消遣。
“当初,咱重视‘射礼’,并将其进行了改良,使其更加具备尚武之内涵。”
其实若是在太平年代,他不否认“射礼”的价值。
可在这种千钧一发之际,搞这种毫无关联的玩意儿。
他真想不通这种人,是怎么当上大学士的!
【那么,“射礼”是什么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