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三国召唤之帝途霸业 > 第120章 营陵解围成功

第120章 营陵解围成功(2/2)

目录

其中实力最强的,是一位姓秦的黄巾渠帅,他占据着平原郡与济南国,麾下足足有一万三千兵马,此刻正全力攻打齐国。

势力较弱的则是姓田的渠帅,仅掌控乐安国一地,此次率军攻打营陵的,便是他的部众,其目标显然是整个北海国。

理清青州局势后,刘备不由得忧心忡忡。

这局面明眼人都看得清楚,青州的朝廷势力已陷入重围,向外求援更是奢望。

青州已被黄巾势力包裹,根本无力驰援。

如此下去,青州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但刘备很快稳住了心神。

他深知天无绝人之路,眼下唯有坚守待变,撑过难关,才有迎来转机的可能。

营陵城内,眼下职位最高的是县尉与司马宗宝,刘备自身不过是个小小的军侯,自然需遵令行事。

在此期间,他一边抓紧时间训练麾下士卒,一边静候下一步调遣。

不久后,一份来自剧县的军令终于送达,命司马宗宝即刻率军与武安国校尉的部队汇合。

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正是东安平县。

此地不仅是乐安国与北海国的交界战场,更是齐国的东大门,战略地位举足轻重。

齐国疆域以临淄为核心,西接济南国、南邻北海国,而东安平县恰好坐落于齐国西部边境线的中点。

紧挨着济南国东部边界,堪称齐国西防的关键节点。

从战略价值来看,东安平的重要性体现在两大层面。

物资层面:青州齐国与中原兖州的物资运输,必须经过此地。

作为通道咽喉,控制东安平便等于掐断了齐国与中原的物资流通。

无论是粮草、军械还是民生物资,都将被彻底阻断。

兵力层面:中原势力要北上染指青州,还是青州势力南下争夺中原,东安平都是必经的驻军补给点。

这里地势平坦开阔,既便于大军扎营休整、囤积粮草,又能快速集结兵力、调度部署,是天然的军事枢纽。

早在演义在汉末初平年间,袁绍与公孙瓒争夺青州时。

袁绍部将崔巨业便曾率军从冀州经济南国攻打齐国,首战便是全力围攻东安平。

这一史实,更印证了此地对交通线与战略主动权的控制意义。

此行刘备随司马宗宝一同赶赴东安平,可抵达后才发现,这里的战场形势比预想中更为严峻。

因为青州的汉军兵力与物资属于消耗型。

兵力损失后便难以补充,毕竟谁家好人去战乱区。

而物资粮草之类的仅靠本地自产自销更是杯水车薪。

毕竟物资流通才能形成循环,如今黄巾军层层围困,通道断绝,时间一长,不仅军中补给会耗尽。

所管辖之地的百姓也可能因生计无着而生出民愤,届时局面将更难收拾。

驻守东安平的主将是武安国,是北海太守孔融麾下的两大猛将之一,另一人是太史慈。

此时太史慈远在东莱郡,处境同样艰难,麾下部队几乎陷入被黄巾军吊打的被动局面,全靠他自身勇武才勉强支撑,未被敌军击溃。

武安国是演义中的人物,他惯用一把重达五十斤的长柄铁锤,勇武过人。

早年跟随孔融镇压黄巾起义时,便曾创下一日连斩五名黄巾将领的战绩。

后来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在虎牢关之战中,他更是挺身而出挑战天下第一猛将吕布。

双方大战十余回合后,才被吕布一戟斩断手腕,最终被八路诸侯合力救下。

尽管武安国在演义中的戏份不多,但能与吕布正面交锋十余回合而未丧命,足以证明其武力值不容小觑。

后世不少读者认为,他的实力与乐进、凌统等东吴名将处于同一水准,可归为弱一流武将之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