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郾城之战(1/2)
刘宏此举,看似将督办富户捐兵的差事交给张让,实则是把一柄裹着蜜糖的刀子递到了宦官手中。
在这位皇帝的盘算里,宦官本就依附皇权而生,平日里替他敛财、制衡朝臣,到了生死关头,自然也该成为挡箭牌。
成,则皇权稳固,事败,便将宦官推出去平息世家百姓的怒火,岂不两全?
老刘家传了四百年的政治本能,在危局中悄然复苏,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权衡与自保。
张让何等精明,怎会看不出其中的凶险?
他脸色煞白,额上渗出冷汗,却只能佝偻着身子叩首:“老奴遵旨。”
张让心里早已明镜似的。
这差事是推不掉的,抗旨便是当场赐死,接了,却要去啃世家这块硬骨头。
洛阳富户多与袁、杨等世家盘根错节,强征私兵无异于虎口拔牙,世家怎会善罢甘休?
到头来,他不过是替皇帝受过的冤魂,早晚都是一死。
退朝时,德阳殿的廊下光影斑驳。
而何进的眼底藏着对兵权的炽热渴望,这位屠户出身的大将军,正盼着借平乱之机,将洛阳的兵马牢牢攥在手中。
暮色渐浓,德阳殿的铜钟缓缓敲响,钟声沉闷得像濒死者的喘息,在洛阳城的上空回荡。
城南的公告栏前,刚贴上的征兵告示已被百姓围得水泄不通。
识字的人高声念着“凡应募者,日给米二升,战后授田百亩”,人群中却一片死寂。
谁都知道,这“百亩田”的许诺,怕是要埋在黄巾的刀下才能兑现。
有老人牵着孙儿悄悄后退,也有精壮汉子攥紧拳头,盯着告示上的“粮饷”二字,那是活下去的最后指望。
与此同时,通往颍川的驿道上,三匹快马正疾驰如飞。
马背上的驿卒裹着寒风,怀里的调令烫得像火。
那是召皇甫嵩回师的圣旨,是洛阳城最后的救命稻草。
马蹄扬起的尘土在夕阳下翻滚,仿佛一条连接希望与绝望的灰线,而线的尽头,皇甫嵩的大军正在颍川与黄巾周旋,能否及时回援,仍是未知之数。
夜色笼罩洛阳时,张让的府邸亮起了灯火。
他召集了十余名心腹宦官,指着堆积如山的金玉:“把这些都散出去,去富户家里‘借’兵,能买就买。
能抢就抢,三日内凑不齐五千人,咱们都得去见先帝!实在不行就抢平民”
而大将军何进的府中,正聚集着一群披甲的将领。
何进拍着案几,眼神凶横,声如洪钟的警戒道:“黄巾贼子已达阳渠,洛阳甚是危机,所以,某奉劝各位,小心思都收一收,如果动了不该有的念头,别怪某不讲情面”
洛阳城,这座承载了四百年汉室荣光的都城,此刻却像一头困在牢笼中的巨兽,在黄巾的阴影下喘息。
而城中的每一个人,无论是皇帝、宦官、士族,还是挣扎求生的百姓,都已被卷入这场乱世的漩涡,身不由己地驶向未知的命运。
颍川郡·郾城。
大谷关失手的那个夜晚,郾城周边却暗流涌动。
数日前,从颍川郡溃散的黄巾散兵、余部集合在一起。
还有着陈留、河内等东上的散兵,如涓流汇海,渐渐在郾城外围聚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