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长社之战结束(2/2)
踏出院子,长社的街道空旷萧索。
偶有几声行人的咳嗽或孩童的哭闹从残破的屋舍里传出,断壁残垣间,可见焦黑的木梁与散落的瓦砾。
刘明望着这片疮痍,不禁低声感叹:“兴,百姓苦;亡,百姓更苦啊。”
他走了约莫一刻光景,便到了长社县衙。
古代用漏刻计时,将一个时辰分为8刻(每刻约15分钟)
此时已近黄昏,夕阳的余晖给斑驳的门墙镀上一层暖色,衙内静悄悄的,不见多少人走动。
皇甫嵩与朱儁两位老将便暂居于此。
刘明向守卫的士兵说明来意,被引着穿过前院,一路来到县衙后堂。
后堂的一处屋内,皇甫嵩正与朱儁对坐议事,案上摊着颍川地图,烛火在两人鬓角的白发上跳动。
见刘明进来,皇甫嵩抬手示意他落座,笑着打趣:“刘校尉睡醒了?昨日一战,你可是立了头功,却也累得不轻。”
刘明拱手谢过,目光扫过案上地图,见上面用朱砂圈着襄城、昆阳、定陵、颍阴等地,便知二人在商议解决黄巾小部队在其他县城之事。
他开门见山:“末将前来,是想向将军请命。
波才虽死,颍川黄巾余党仍在,尤其是接近汝南接近颍川一带尚有黄邵、何曼等人盘踞,若不乘胜剿灭,恐再生祸端。”
朱儁抚须点头:“你与我二人想到一处去了。
只是我军经长社一役,虽胜却也折损不少,需稍作休整。”
皇甫嵩接过话头:“正因如此,我打算分兵三路:
朱将军率一部驻守长社,安抚百姓、清点粮草。
我亲率主力追击阳翟残敌。
“至于你——”他看向刘明,眼中带着期许,“从斥候探查来看,黄巾溃部与分散的小股部队正打算南下,逃往汝南。
我想让你率部从长社出发,直插汝南,沿途切断黄巾的南逃之路,你看如何?
你麾下骑兵虽减员过半,却都是经战场磨砺的老兵,战力反倒愈发精锐了。”
刘明心中一动。
汝南毗邻颍川,既是黄巾逃窜的必经之地,又离虎牢关不远,日后若虎牢关爆发大战,正好能就近驰援,实乃一举两得。
他起身抱拳道:“末将领命!只是……”
他顿了顿,直言道“我部兵力与战马经连日奔袭苦战,减员颇多,还需补充些粮草、马料。”
“此事好办。”皇甫嵩自然清楚刘明麾下骑兵的损耗,当即命亲兵取来调令。
“长社粮仓尚存粮草,你可领两千石米、五百担马料。
战马若有折损,可从缴获的黄巾马匹中挑选补充;人员方面,你也可在我军及黄巾降兵中随意挑选,务必补足战力。”
刘明连忙拱手:“谢两位将军体恤!”
于是刘明退出后堂,暮色已漫过县衙的飞檐。
他握着手中调令,走在回营的路上,见街边已有百姓趁着夜色出来收拾残破的屋舍,几个孩童蹲在墙角,用树枝拨弄着地上的灰烬,不知在找些什么。
他忽然想起方才那句感叹,脚步慢了些。
街边一间塌了半面墙的屋子里,传来妇人低声的啜泣,夹杂着孩童的呓语。
刘明驻足片刻,解下腰间的钱袋,递给守在门口的老卒:“给那户人家送去,再让伙房送些热粥过去。”
老卒接过钱袋,欲言又止,最终只道了声“诺”。
而这时关羽、张飞等人正好出了大营,刚好看见。
随即在心里更加佩服和尊敬“将军仁义也!”
此时刘明回头,关羽率先开口:“主公,弟兄们都休整得差不多了,何时出发?”
刘明扬了扬手中的调令,将分兵之事一说,最后道:“明日一早拔营。
出发前,先给弟兄们换些新马、饱餐一顿,另外”他看向营外,“让伙房多煮些粥,分发给街上的百姓。”
张飞挠了挠头:“主公,咱们自己的粮草都紧巴巴的……”
“取之于战,用之于民。”刘明打断他,语气平静却坚定,“咱们打仗,不就是为了让这些人能好好活下去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