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召唤武将,平衡再起(1/2)
邹靖领命而去后,刘焉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
但是眉头也是微蹙,没有松懈,随后说道:“此番大胜,足以让朝廷宽心,功劳我会如实上奏,朝廷的封赏想来不日便会下达。
只是……这些降兵该如何处置?”
刘明早有思量,沉声答道:“这些降兵中,多半是被黄巾裹挟的寻常百姓,真心附逆者恐怕不多。
按常理,要么暂且看押,要么遣散归乡,只是……”
“只是什么?”刘焉见他欲言又止,连忙追问。
刘明轻叹一声:“只是朝廷向来视黄巾为谋逆大罪,陛下便有明训‘严惩首恶,震慑余众’。
若是轻易接受投降,恐怕会被斥责‘助长叛乱气焰’。
此前各地官府对黄巾降兵多是坚决镇压,极少纳降的。”
刘焉闻言沉默片刻,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城墙砖。
他何尝不知朝廷的规矩,只是这数万降兵若尽数诛杀,未免太过残忍,且粮草消耗亦是难题。
可若擅自纳降,又怕触怒中枢,落得个处置失当的罪名。
夜色渐深,城墙上的风愈发凛冽,两人望着远方营地的方向,各怀心事。
处置降兵的难题,如一块巨石压在了刘焉的喜悦之上。
这时刘明开口道:“焉叔,依我之见,不如将其中主战的头目砍头示众,既能彰显朝廷法度,也给中枢一个明确交代。
其余人等,可令其戴罪立功,或是遣往边地开垦荒田,或是留在本地修缮城池,先观察其他郡县,再做最终定夺,若实在不安分,届时再行处置也不迟。”
其实,在刘明心里,这些降兵,正是扩充人力的好机会。
眼下雁门郡初定,正需人口填充,若能将这些人悄然转移至并州,便是未来的兵源与劳力。
但是押送到并州,路途遥远,还需粮草供应,得不偿失。
刘焉沉吟片刻,点头叹道:“也只能如此了。”
两人返回郡守府不久,姜臣、关羽便带着七百多骑兵归来。
虽是大胜,队伍中仍能看出激战的痕迹,不少人衣甲带血,马鞍旁挂着缴获的黄巾旗帜。
此次夜袭虽是以少胜多,己方亦有九十余人伤亡,毕竟对面是数万大军,即便是乌合之众,也架不住对面人多势众。
刘焉见二人平安返回,当即温言勉励,许诺明日便犒赏全军。
他深知,士卒浴血奋战,及时的奖赏是增加士气的关键。
次日,涿郡校场之上,刘焉亲自为立功将士颁发酒肉布帛,欢呼声震彻云霄。
而郡守府内,刘明、刘焉与邹靖正围坐宴饮,将领们则在偏厅欢聚。
“贤侄,此番若非有你,涿郡危矣!”刘焉举杯相敬,语气中满是感激。
“焉叔过誉了,乱世之中,人人皆有守土之责。”刘明举杯回敬,语气谦逊。
酒过三巡,刘焉话锋一转:“方才收到青州平原郡太守龚景的急信,黄巾贼已将青州城团团围住,恳请周边州郡驰援。
同朝为官,唇亡齿寒,我意出兵相助,不知贤侄可愿领兵前往?”
“固所愿尔。”刘明一口应下。
“好!”刘焉抚掌道,“我令邹靖率五千郡兵随你同去,粮草军械我已备妥,明日便可出发。”
宴席散后,刘明带着本部人马返回坞堡。
路上他暗自思忖。
青州龚景求援,与史书和演义上的记载不差。
按原轨迹,应该是刘备领兵前往,由此开启他波澜壮阔的创业之路。
而今自己截胡了这桩差事,看来历史的车轮已悄然转向。
“都说王莽篡汉时,费尽心机杀尽名为‘刘秀’之人,但最终仍挡不住光武中兴,仿佛天命难违。”
刘明望着远处的灯火,嘴角勾起一抹笑意,“可如今我改变刘备的轨迹,说明这天下,并非定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