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随机召唤,火山王杨衮(1/2)
“刘兄”曹操忽然凑近,眼神微眯,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今夜可有兴致?随我等去百花楼小酌几杯,共论天下事?”
刘明一听“百花楼”这名字,就知道是风月场所,内心纠结起来,他也对古代这种风月场所有好奇也想见识一下,但是他立的人设是“正人君子”啊!不去、不去,休要坏我道心。
袁绍也在一旁热情相邀,那股子热切劲儿,仿佛见了稀世珍宝。
又寒暄了几句,刘明才跟着李义山返回客栈。
路上,李义山忽然问道:“明儿,你可知曹、袁两家的小子为何对你这般热情?”
刘明略一思索,答道:“弟子猜,一来是看在老师您的面子上,想通过弟子讨您的好感;二来是觉得弟子尚有几分才学,想提前拉拢,为自家家族添砖加瓦。”
“不错。”
李义山赞许地点点头,语气却沉了几分,“这些世家大族,向来如此。利益为先,情谊为后。
若是于己无益,他们断不会这般殷勤,你日后与人交往,可得多留个心眼。”
洛阳诸事尘埃落定,李义山便带着刘明踏上了游历之路。
他们先后辗转青州、徐州、兖州等地,一路之上,刘明细心考察各地的风土人情、农田水利与军备武备。
李义山则在旁不时点拨,将天下大势掰开揉碎了讲给他听,让他对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途经北海郡时,二人特意拜访了时任北海相的孔融。
刘明献上一篇《论强兵与安民》的策论,文中对时局的精准剖析与务实见解,让孔融眼前一亮,连连赞叹其为“少年俊才”。
经此一事,刘明的名声又在士人、儒家中彻底传开,毕竟孔融可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天然是儒家的代表,连他都赞扬了,可见是真有本事。
只是暗中观察多日,他也看清了孔融虽有才名却好空谈、不善实务的缺陷,默默引以为戒,告诫自己日后行事务必脚踏实地。
与此同时,购买雁门郡郡守一职的事宜也尘埃落定。
雁门郡地处边疆,战乱频繁,郡守需承担军事责任,甚至可能战死。
因此“买官”者可能更少,价格或有折扣。
但也掏空了刘家的家底。
按照汉廷定价,郡守这类二千石官职本需二千万钱,《后汉书·灵帝纪》中便有“二千石二千万”的明确记载,而雁门郡因地处北疆、贫瘠苦寒,最终以一千三百万钱成交。
即便如此,这笔巨款也几乎耗尽了刘家几代积累的财富。
其实以刘明的父亲刘韪的才学和汉室宗亲身份,本可走察举之路晋升,但他深知此时朝堂黑暗,宦官与外戚争斗不休,稍有不慎便可能被权贵拦截打压,断了仕途。
与其寄望于不确定的察举,不如用实打实的钱财买一个稳妥的出身,虽代价惨重,却能避开朝堂漩涡,在边陲之地另起炉灶。
时间悄然来到光和五年(公元182年)。
这一年,天下灾害频发,中原大地流民四起,饿殍遍野。
可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仍在醉心内斗,对民间疾苦视若无睹。
时任司徒的陈耽因上书直言弹劾宦官集团,反被构陷免官,朝野上下敢怒而不敢言。
吏治的腐败已深入骨髓,整个大汉王朝,已然走到了难以挽回的崩溃边缘。
刘韪已带着葛从周,领着家丁与部曲先行赶赴雁门郡,而涿县的家产则需逐步迁往并州,此事便交由刘明的母亲、褚禄山与洪仁玕三人打理。
刘明当收到父亲仅带葛从周一名武将前往的书信时,刘明心头一紧,当即决定动用系统召唤武将,务必确保父亲在雁门郡的安全,也好为其分担肩上重担。
清点系统存货,武力类召唤卡中,一张三流武力召唤卡显然派不上用场。
另有两张随机召唤卡、一张帝级召唤卡,以及200诸天值。
诸天值数量太少,而系统商城是系统的第三个功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