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朱棣:我家老四,学我靖难造反 > 第89章 明朝文官就是最大的阴谋家

第89章 明朝文官就是最大的阴谋家(2/2)

目录

可半个时辰前,他奉命送一批新造的迅雷铳到总督府,刚到门口,就听见兵部侍郎于谦的声音从门缝里挤出来,带着平日里少见的急切:

“杨总兵,粮草押运必须按原计划走!大同至宣府的粮道本就艰险,若中途有半分延误,前线数十万将士断了粮,咱们怎么向陛下交代?怎么向天下百姓交代?”宣府总兵杨洪的回应却透着一股刻意的含糊,像是嘴里含了棉花:“于大人莫急,户部那边……自有安排。

周主事昨天还派人来传信,说粮草已经在路上了,误不了事。”

“安排?”张承在心里默念这两个字,眉头拧得更紧。

三天前,他奉神机营总兵的命令去户部提调本月的粮草,却在太仓外撞见了诡异的一幕:户部主事周显正指挥着锦衣卫,将五十车本该发往神机营的粟米搬上一辆辆没有官府印记的马车。

当时他上前追问,周显先是愣了愣,随即堆起假笑:“张千户这是做什么?这些粮草是陛下特批调走的,有旨意在此。”

张承要见旨意,周显却支支吾吾地往后退,眼神飘向远处的锦衣卫指挥使,嘴里嘟囔着:“旨意是王振大人亲自转交的,你要是不信,去问王振大人便是,何必来为难我这个小主事?”后来张承真去了王振的府第,可门房只说“大人正在会客”,连通报都不肯。

直到他在府外等了两个时辰,才看见吏部文选司郎中刘睿从里面出来,刘睿穿着一身崭新的绯色官服,手里把玩着一枚玉扳指,脸上带着若有若无的笑意,与平日里谨小慎微的模样判若两人。

更让张承心神不宁的,是午后从京城传来的朝会消息。

亲兵小李把刚烤好的麦饼递给他时,声音里还带着惊惶:“张千户,您听说了吗?陛下要亲征瓦剌!满朝文武都反对,邝尚书当场就叩了头,额头都磕出血了,可王振大人说邝尚书‘动摇军心’,直接让人把他拖出大殿了!”张承咬了口麦饼,干涩的面粉剌得喉咙发疼,连带着心里也堵得慌。

他想起早上在总督府外,看见吏部尚书王直拉着于谦的手,嘴唇动了动,虽然听不清具体说什么,但那眼神他记得真切,不是担忧,不是焦虑,而是一种近乎平静的等待,像是在等一场早就策划好的戏,终于要拉开帷幕。

“对了张哥,还有个事,”小李压低声音,凑到张承耳边,“我听五军营的兄弟说,王振大人要让他侄子王山统领五军营,还说咱们神机营的火器,得优先给王山的人用。

咱们营里本来就缺火器,这要是再分出去,以后操练都成问题了!”张承没说话,只是抬头望向远处的夕阳。

夕阳把宣府的城墙染成了暗红色,像凝固的血。

他忽然想起去年秋天,自己在独石口抓获的那名瓦剌细作,当时从细作怀里搜出一封密信,信上没有署名,只画了一只展翅的雄鹰,更奇怪的是,密信封口处盖着半枚户部的印鉴。

他当时觉得这事蹊跷,立刻把密信和细作一起交给了王振,可此后再无下文,连那细作也在半个月后“突发恶疾”死在了诏狱里。

夜风骤起,吹得营中篝火噼啪作响,火星子溅到张承的甲胄上,烫出一个个小印子。

他望着远处总督府的灯火,那灯火忽明忽暗,像鬼火一样。

一股寒意顺着脊椎往上爬,他猛地握紧了腰间的刀:这场亲征,或许从一开始,就不是王振一人的荒唐。】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