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武宗以荒唐的行为,夺回兵权!(2/2)
【他白天跟士兵同吃同住,晚上趴在地图上研究战术,哪有半点天子的架子?部将劝他坐镇后方,他瞪着眼骂:“老子是威武大将军,不上战场算哪门子将军?”】
【朱厚照为了让“朱寿”的身份更具合法性,甚至命礼部铸造了“威武大将军”印,规格比亲王印还要高两寸。
每次给边镇发令,他都先用将军印盖在文书上,再补盖皇帝宝玺,故意让文官们看着闹心。
“陛下这是在拆自己的台!”杨廷和在文渊阁拍着桌子,给六部尚书们看最新的边军文书,“连调兵文书都用‘朱寿’署名,长此以往,天下人只知有大将军,不知有皇帝!”
户部尚书孙交叹了口气:“更棘手的是军饷,上个月陛下直接从内库调了五十万两给宣府,说是‘大将军犒军’,内库现在空得能跑老鼠,下个月的官员俸禄都发不出来了。”
他们不知道,朱厚照正在豹房里算另一笔账。
“顺天府的皇庄收了三万石粮食,江南商铺的丝绸卖了十万两,加上宁夏卫送的战马,足够支撑边军再练三个月。”
朱厚照点头,他最清楚,文官集团的根基是财权,只要他能绕过户部搞到军饷,就能把边军牢牢抓在手里。】
“好!”朱棣忍不住叫好,“这股劲,像我!”
【应州之战,朱厚照亲自带兵冲锋,砍翻了一个蒙古兵。
回来后他兴冲冲地跟内阁报功,杨廷和这帮老臣却慢悠悠地说:“陛下,蒙古人只死了十六个,咱大明折了五十二,实在不算大胜。”】
【应州之战的战果在史书里被刻意淡化:“斩虏十六级,我军死者五十二人,重伤五百六十三人。”但对朱厚照而言,这场战役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他又向文官集团宣告了一个信号:皇帝不仅能坐在紫禁城里批奏折,更能跨马提刀掌控兵权。】
【回到宣府的临时行营,他没等脱下铠甲就抓起纸笔,给北京的内阁写了封奏折,字迹潦草却透着一股得意:“朕亲率大军与虏战于应州,斩将夺旗,虏酋远遁。今以大将军朱寿之名,赏参战边军将士白银二十万两,由宣府巡抚直接发放,不必经户部核销。”
这道旨意像一块巨石砸进北京的朝堂。
杨廷和拿着奏折的手都在发抖,当着众臣的面怒斥:“荒唐!自古哪有皇帝自封将军、绕开户部直接赏军的道理?此例一开,国体何在!”
礼部尚书毛纪立刻附和:“陛下亲征已是冒险,如今还要以‘朱寿’之名行事,这是视皇权为儿戏!
臣请陛下即刻回京,废除‘威武大将军’封号,一切军务交由兵部处置。”
可朱厚照在宣府玩起了拖字诀。他让江彬带着边军精锐在城外操练,自己则每天穿着将军服去校场点兵,甚至把宣府的巡抚衙门改成了“大将军府”,所有边镇的军情奏报都先送这里,再由他筛选后抄送北京。
此时的朱厚照已经隐约摸到了军权的窍门。
同时吏部尚书石珤联合九卿上书:“边军入卫乃国之大事,太祖定下‘边军不得擅离汛地’的铁律,陛下岂能因一己之私破坏祖制?若边镇空虚,虏寇再来,谁能担责?”】
天幕外的朱元璋哼了一声:“这文官集团,到哪朝都一个德性!”
同时朱棣也冷静了下来。
似乎,朱厚照此举是很有深意的啊!
“老爹,你没发现一件事吗?”
“我当然发现了,朱厚照的威武大将军看似滑稽,可实际上却让他拿回来军权啊,他也去到了大同跟宣府,那都是军权最重要的地方!”
朱元璋严肃的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