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4章 全力支持(2/2)
那块陨石内部包裹的能量核心极其不稳定,技术完全无法理解。
石总师认为,那里既是一个文明的坟墓,也可能是一个巨大的技术宝库。但依靠‘盘古’号单独行动,无法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
屏幕上的画面最终定格在石毅提出的那个宏伟到令人窒息的概念图上。
一个连接太阳系与比邻星系的、巨大的人工虫洞稳定器,旁边是密密麻麻的技术参数和资源需求列表。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建造虫洞?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一位资深物理学家猛地站起身,声音都有些颤抖:“这……这太疯狂了!能量需求是个无底洞!
维持隧道稳定的奇异物质我们现在只是理论上推测存在,还有坐标锚定、潮汐力……”
“但是,‘盘古’号成功了不是吗?”另一位相对年轻的工程师眼中闪烁着狂热的光芒。
“他们完成了空间跳跃!这说明理论基础是可行的,只是需要放大和稳定。
看看比邻星,如果我们能得到那些远古技术,哪怕只是一点碎片,人类文明将前进多少年?这个机会绝不能错过!”
周震南双手撑在会议桌上,目光如炬,扫过在场每一位专家和将领。争论声渐渐平息,所有人都望向他。
“石毅和他的团队,在四点二二光年之外,为我们带回了前所未有的发现,和一个更大胆的未来。”周震南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
“风险?当然有!困难?前所未有!但是,退缩和等待,从来不是我们走到今天的原因。”
“我会立即上报,等待上级指示。”
他直起身,下达了命令:“所有人做好准备,一旦批准,全力以赴。”
“是!”所有人大声应道。
也立即回转指挥室。开始向上级领导汇报,没多长时间,周震南就接到了四个字的回复—全力支持。
周震南立即开始分发任务。
“命令:第二舰队的建设速度全力加快,但不必等待其完全建成。所有已生产完成并通过测试的小型化空间跃迁引擎,立刻开始加装到各型空天战机及太空重型运输平台上。”
“命令:资源部、工业部,按照石毅传来的清单,立刻开始调配物资、设备,优先满足‘天路’计划需求。”
“命令:人事部,立刻从全球范围内,抽调最顶尖的理论物理学家、量子工程师、材料科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工程师……所有相关领域的人才,组成支援团队,进行适应性训练,准备出发。”
“命令:后勤部,统筹规划运输序列。我们将采取‘蚂蚁搬家’的模式,利用一切可以执行跳跃的飞行器,将人员、设备、给养,一点一点地运送到比邻星前线,建立一条跨越星海的补给线。”
整个“北辰”基地,乃至整个种花家的航天工业体系,随着周震南的一声令下,如同一个沉睡的巨人,开始苏醒并全力运转起来。
工厂车间灯火通明,流水线上生产着特制的部件。发射场上,一架架安装着新型跃迁引擎的战机和运输船整装待发。培训中心里,从各地汇集而来的精英们接受着紧急培训,学习关于比邻星环境、虫洞理论以及可能遇到的危险的知识。
高云没有休息多久,他成为了这条新开辟航路的首批引路人之一,驾驶着新的战机,引领着第一批支援小队,再次跃入茫茫星海,为后续的大部队标定安全的航道。
……
比邻星这一端,“盘古”号也丝毫没有松懈。
石毅和李明博指挥着留守的船员和科学家,将工作重心分为两大部分。
一部分人,以李维教授为首,结合新传来的来自“北辰”基地的理论支持,全力攻关人工虫洞稳定器的核心技术和工程设计。
巨大的设计图上,每一天都有新的进展和修改,无数复杂的公式和结构图被提出、验证、推翻再重来。
那块仍在不断发送信号的奇异陨石,成为了他们重点研究的对象,虽然其技术原理依旧如同天书,但其所蕴含的能量模式和高维空间扰动数据,为他们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
另一部分人,则主要由工程师、地质学家和安保人员组成,开始对比邻星系进行更深入、更系统的勘探。数艘加装了强化护盾和勘探设备的小型科考艇,从“盘古”号起飞,如同勤劳的工蜂,飞向比邻星b那锈红色的表面,以及周围的小行星带。
他们的任务至关重要:为即将到来的大规模建设寻找资源和合适的基地选址。
驾驶员王海驾驶着“探索者三号”科考艇,小心翼翼地穿梭在比邻星b的低轨道上,下方是扭曲破碎的大地。
地质学家张薇紧盯着高精度矿物扫描仪的屏幕,不时发出指令。
“降低高度至预定轨道C,扫描那片疑似金属沉积区域。”
“明白,高度下降。开启多光谱扫描。”
屏幕上,数据流飞速滚动,很快,一片区域的图像被重点标注出来,呈现出高亮的反应。
“确认!高纯度铁、钛、还有……一种未知的合金成分!储量惊人!就在那个巨型撞击坑的边缘!”张薇的声音带着兴奋,“标记为‘一号富矿点’。”
另一艘科考艇则贴近了那块仍然静悬在深空中的奇异陨石,保持安全距离,释放出远程操控的精密采样机械臂。
当然,每一步操作都由艇内的人员紧密监控并手动微调。机械臂上的激光钻头小心翼翼地在一块相对独立的凸起岩石上取样。
“采样成功!收回机械臂!”
“样本密封完毕。返回分析舱进行初步成分检测。”
与此同时,更多的勘探小组正在评估几个预选的基地建设地址。他们需要平坦的地形、稳定的地质结构、易于获取的水冰资源以及相对便利的交通位置。
“A区地势平坦,但地质扫描显示下层有空洞,结构不稳。”
“B区靠近赤道,太阳能丰富,但缺乏水资源迹象,且风暴活动频繁。”
“C区,位于那个巨大断裂峡谷的边缘高地,地质坚硬,附近扫描到疑似地下水冰信号,峡谷本身或许能提供一定的天然防护和后期扩建空间。”
经过反复的数据对比和风险评估,最终,C区被确定为首选的主基地建设地点。
它的坐标、地质分析报告被详细记录下来,打包发回“盘古”号,并等待后续传回“北辰”基地,为即将到来的工程建设队伍提供第一手资料。
时间在忙碌中飞逝。每隔一段时间,星空深处就会泛起一阵涟漪,一架甚至几架从“北辰”基地飞跃而来的飞行器,拖着跃迁结束后的能量余晖,出现在“盘古”号的监测范围内。
每一次跃迁引擎特有的空间波动被探测器捕捉到,都会在“盘古”号上引起一阵小小的骚动和期盼。
“来了,他们来了!”雷达员的声音总是充满喜悦。
这些飞行器,有时是满载着精密仪器和专家小组的重型运输船,有时是护送重要物资的空天战机编队。
他们带来了急需的零部件、新型的计算核心、特种工程机械、还有更多满脸好奇、充满干劲的新面孔。
“盘古”号变得越发拥挤和繁忙,如同一个不断膨胀的蜂巢。原本空旷的机库和货舱堆满了各种物资,临时居住舱被加装,走廊里总是行色匆匆的人们。
石毅站在舰桥,看着又一艘运输船在引导下缓缓泊入空港,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笑容。
回家的路或许漫长,但来自故乡的支援,已经沿着这条由勇气和智慧开辟出的航线,源源不断地抵达。
他转过身,望向主屏幕上那颗伤痕累累的星球和旁边标记着的“C区”基地选址。
地基尚未打下,宏大的虫洞稳定器还仅仅停留在图纸和数据流中,但人类文明的前进基地,已经在这片遥远而死寂的星域,扎下了第一根看不见的桩基。
希望,正伴随着每一艘跨越光年而来的飞船,在这里一点点地累积、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