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都重生了谁还去旅行啊 > 第198章

第198章(2/2)

目录

若你热爱美食,张三丰,墨鱼丸,都是不错的小吃(建议少在鼓浪屿上消费)

鼓浪屿是什么呢?近代史上,它是饱受列强欺凌的公共租界,西班牙、法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都曾在鼓浪屿上设立过领事馆。但弱国无外交,早期的洋人领事馆实则是入侵我国的一把利器。解放以后,这些领事馆遗址大都得到修复。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要让后人记得这段历史,而不是作为背景墙提供给游客拍照。

而华侨爱国所展示的力量,则让世界对中国人又重新认识了一次。可以说,今天在鼓浪屿上稍有名气的别墅,其背后的主人及其家族,都可以书写成一本有关爱国事迹、教育理念、名门子弟间的轶事往事。这些人物,在当时那个年代,可谓是中国最先进的一批人物。上至开创整个家族辉煌历史的创业奇才,下至二三四代子弟因受过良好的教育,活跃在文学、医疗、商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有些甚至是新中国的学科开创者之一。而这些人物的故居,除了别墅宅院精美之外,也是一个了解鼓浪屿人文历史的窗口。在这一点上,你或许无法做到深度了解,但每一栋的老宅门前都贴着自己的“身份证”,游客只要扫一下就可以有个大概的了解。

但更多反馈出来的却是当下一种急躁、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心态。

“最美转角美在哪?”

“晴天网红墙,真的只是一堵墙。”

“商业化太严重,奶茶超级不好喝。”

“就是一些老别墅,没什么可看的,感觉被骗过来。”

浪屿的美,绝不是爆照的最美转角。也不是站在日光岩上俯瞰全岛的山海风光,更不是早些年商家营造的一些网红故事。而是这座小岛的环境生态,与它背后的人文历史,还有上个世纪名人辈出的芳华岁月所融合的文艺气息。这股文艺,有青年才俊敢爱敢恨的新时代恋爱观。有放弃国外优质生活,投身于新中国建设的志向人生。那个时代的鼓浪屿文艺,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揉造作,而是有志青年对学业,对未来,对国家所谱写的热血人生。

很遗憾,这些鼓浪屿灵魂、精髓的存在,在风靡网红年代的今天被人们选择性遗忘。就好比今天的文艺界一样,接棒的年轻一代已很少有文豪出现,普通大众即便是去图书馆,也是拍照多过于看书。旅游也是各种追捧网红打卡地,那些真正留存着我们整个民族文化精髓的博物馆连免费都无人问津。而鼓浪屿本身就是一座万国博物馆,可你却偏偏要把它当成迪斯尼来打卡。就好比鼓浪屿明明是一位知性优雅,博学多才、恬静温柔的女士,可你却要把她当成一位人工制造,只会喊大哥刷火箭的网红美女。

林氏府:鼓浪屿的“紫禁城“

林氏府,位于鹿礁路11-19号,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有人说,在老鼓浪屿人眼中,林氏府之于鼓浪屿,犹如故宫之于BJ。林氏府建筑群,主要由“大楼“、“小楼“及“八角楼“组成。

其中,英式风格的大楼,在1895年以前,曾为英国船长的别墅。西班牙风格的小楼,为林尔嘉之父林维源定居鼓浪屿时购买。

巴洛克式的八角楼五层别墅,原为烧毁的小楼的一部分,为林尔嘉在1915年重建,用以连接“大楼“和“小楼“。

别墅空间的使用也颇为合理,中厅既为会客室也是陈列室,两边均为卧室,彰显着闽南传统民居的两厢夹一厅,对称式布局的建筑要素。

正门的方柱拱券与双旋台阶,展现出巴洛克特色;庭院内的曲径通幽和素彩卵石,彰显着江南韵味。整个建筑群堪称中西合璧的典范,被誉为鼓浪屿千幢别墅中最为稳重雍容的一幢。

………………

林氏府是台湾板桥林氏家族在鼓浪屿的故居,俗称“府内”。它在老鼓浪屿人心中的地位,有如故宫之于BJ。修建“菽庄花园”的林尔嘉先生曾是这里的主人。

林氏府内建筑群主要由“大楼”和“小楼”及稍后兴建的、连接此二楼的“八角楼”组成。“八角楼”共5层,砖木结构,据说由法国人设计,因外墙立面呈八边菱形而得名,正门高柱拱券,双旋台阶,门楣、窗楣均塑缠枝蔷薇、飞翔白鸽,颇具巴洛克风韵,古朴严谨。庭前曲径铺以素彩卵石,迂回曲折,有江南庭院的韵味。

因长期无人居住,2006年5月,林氏府“大楼”在一场台风过后悄然倒塌,而另两座别墅已成为危房。“大楼”倒塌之后,有关方面调查发现,这套别墅一共有125个关联人,散落在世界各地,无法确定产权所有人。而老宅的修缮已刻不容缓,经过鼓浪屿管委会的协调,前后历时四个月,最终促成了老宅的产权易主。林氏府现在的业主向规划部门申请按原貌重修,以开发为高级酒店。

在中国,提起故宫,按理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故宫博物院在地方设立的第一个主题分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若非专业人士或文博爱好者,知道的同志则寥寥无几。我也是久闻其名,未曾谋面。今日一见,果然都是值得多看几遍的宝物。

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于2017年5月13日正式对外开放,馆舍位于鼓浪屿救世医院及护士学校旧址,场馆占地面积1.1w平方米,紧邻游客登岛的三丘田码头。常设展览「海国微澜——故宫博物院藏外国文物展」现展示了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清以来的外国文物216件。其中包括漆器、陶器、瓷器、玻璃器、珐琅器、金属器、钟表、家具,科技仪器等,藏品来自英、美,欧洲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2000多件钟表,包括了近三百年来东西方各个国家的,种类十分丰富,其中精美绝伦的复杂钟表数不胜数,若要论资排辈,这座「铜镀金象驮转花钟」应有一席之地的。

这是馆内展示的体量最大的英国钟表——铜镀金象驮转花钟。钟表高近两米,装饰元素非常繁多,主体由铜镀金的材质组成,装饰有机械牵引的雄狮、象鼻、帆船、跑动的人、狮子、盘龙,转花……都是可以活动的,与其说这是一个花钟倒不如说它是一个大型机械组玩具。整体非常壮观、运转起来灵动有趣。明清之际,伴随传教士,使团商队而来的外国器物,因被当时的统治阶级喜爱,而得以进入宫廷内。尤其在清代,西方国家为寻求打开清朝贸易通商的途径,各种器物以礼品或贡品的形式源源不断地输入宫中,与此同时,还有大量外国物品来源于官员进贡,官方采办。因此,博物馆的外国文物大部分来自于昔日的宫廷,其余部分则是故宫博物院成立后从民间征集或个人捐赠而来,这些文物都是中国古代宫廷和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