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三国:雄据江东,开局霸王之力 > 第142章 荀彧:大汉,该亡吗?

第142章 荀彧:大汉,该亡吗?(1/2)

目录

尚书令府中,灯火通明。

年仅十一岁的荀恽举着灯盏踏入大堂,担忧道:“父亲还不休息?”

荀彧衣着庄重,端坐在主位上,神情不安道:“为父这几日有些不安,今日愈发浓重,总感觉今夜会有大事发生。”

“父亲。”

荀恽安抚道:“可是因为冀州战事?”

荀彧摇了摇头,沉声道:“恽儿,我们一族各自奉王,友若在冀州,为父在许昌,公达在大兴,你以为日后谁可为荀氏留下血脉。”

“这。”

荀恽有些忐忑。

他还年幼,固然聪慧不已。

但是,这种涉及天下大势,家族存亡之事岂能烂言。

“但说无妨。”

荀彧眼中满是考校。

他也想看看自己的子嗣,比之荀攸的子嗣如何!

“父亲。”

荀恽放下灯盏,作揖道:“孩儿以为日后当得大兴称王,而公达也会成为大兴人臣,我们与友若叔父皆败!”

“为何?”

荀彧眉头紧蹙。

乃至,有些不敢置信。

荀恽摇了摇头,看向大兴方向道:“这些年,公达没少寄来书籍,从来未曾间断过,自从他领帅位,征伐益州之后,便是荀缉侄儿寄书,可是大兴从来不曾理会过,若是父亲每个月都给公达写信寄书,我们一家还能活下去吗?”

荀彧微微一愣。

荀恽人小鬼大的叹道:“父亲,我荀氏世受汉禄不假,可大汉的衰败并不是外力导致,若是大汉亡了,也是在强盛时而亡,足以说明他是因为内部腐朽导致。”

“继续。”

荀彧沉声道。

“大兴有显学。”

“列举了大秦,大周,大商的灭亡。”

“商亡而周代,周亡而秦代,秦亡而汉代。”

“朝代更迭,内政架构重置,汉承秦制,不过是秦王政的遗产。”

“四百年的时光,足以让这份遗产消耗干净,难道父亲没有发现大兴内政六部,军议司,司天监,道录司,大兴学府,都是新的内政架构吗?”

“父亲,大汉已经腐朽了。”

荀恽躬身作揖,眼中满是悲凉与彷徨。

“腐朽了吗?”

荀彧有些茫然道:“我等,又在坚持什么?”

荀恽苦涩道:“秦亡,秦一统天下的大志未曾消亡,天下人却总以暴秦而称,大汉近二十年的离乱,难道不比暴秦还要可怕吗?易子而食,人相啖,千里白地,遍地呜咽,可曾在秦的国度中所见过?”

“咕咚。”

荀彧咽了口唾沫。

荀恽指向南地道:“父亲心怀大汉,可是百姓真的信仰大汉,大汉还是曾经的大汉吗?我们所坚持的大汉,就算挽救了又能如何,百年后依旧是遍地枯骨,依旧是千里白地,易子而食,人相啖的惨事还会重现,真正可以挽救天下的是大兴,他们已经矗立于乱世之巅了。”

“恽儿。”

荀彧面色顿时一沉道:“你路走偏了。”

“没有。”

荀恽坚持道:“父亲真的见过大兴,真的想过大兴是何等盛景吗?学子为了大兴崛起而读书,百姓耕者有其田,官吏清明,将卒用命,大兴有他们的信念,丞相府只有征伐天下的暴虐,朝中士卿只有兴汉掌权的勃勃野心,而父亲也只是沉寂在大汉曾经的辉煌不愿苏醒罢了。”

荀彧沉声道:“你是汉臣之子。”

“汉臣?”

“呵,呵呵。”

荀恽笑的极为悲凉,说道:“秦一统天下,刘邦,项羽这些人哪一个不是秦的子民,刘邦更是秦的官吏,不一样铸造了大汉吗?”

“恽儿。”

荀彧眼中多了几分怒气。

“孩儿自知无法说服父亲。”

“可孩儿知晓,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

“父亲可曾去坊间看过,可曾体悟过百姓的苦楚?”

“当他们被欺压,被兼并土地之时,朝中的士卿与大夫在做什么?”

“他们若是真的忠于大汉,何来黄巾之乱?”

“大兴不粉饰野望,宁有道亦是如此,可大兴已经铸就了自己的风骨,不结盟,不联姻,不退让,不称臣。”

“宁有道曾言,马革裹尸,血肉归尘,也将千古流传。”

“父亲以为,四百年大汉的风骨,与数年大兴所铸风骨比之如何?”

荀恽躬身而拜,缓缓退出了大堂。

“大汉。”

“真的要亡了吗?”

荀彧起身行至大堂门户,茫然看向皇城方向。

可是,此刻皇城寝宫方向在大风呼啸之下,燃起了熊態烈火,火光照亮了半个天幕,令周围建筑清晰可见。

目之所及,滚滚烟云直冲霄汉。

丑时,鸡鸣,刘协与董贵人等人在皇城点燃大火,以硝烟为号。

顷刻间,整座许昌乱做一团。

无数百姓被惊醒,出门凝望硝烟冲天的方向。

皇城中,守宫的宿卫,卫官也被惊醒,在慌乱之下吵吵嚷嚷,有救火者,亦有跑出宫门找曹洪禀报之人。

焚宫为号令。

汉天子意在清君侧。

这一夜,必然会让鲜血弥漫许昌。

“皇城。”

“走水了?”

荀恽眼中满是震惊的站在院落中。

“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