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村塾风波(一)(1/2)
姜宛童将大豆与其他作物混种的增产法告诉林三阿婆,这方法在她前世的山村也都一直使用,效果很好。
如今正要开始秋种,正好用上。
以前都是先紧着姜宛童家的地播种,今年姜宛童有意要拿自家地做实验田,便说服大家先种林三阿婆家的地。
如今有了《天工开物》这个名头,她自然而然的就提议先用她名下的一亩地混种大豆和小麦,另一亩混种大豆和粟米,也就是小米,还有一亩混种大豆和芝麻,一次性把能实验的庄稼都实验一遍。
这三亩地都用了,林三阿婆起初还有点担心。
姜宛童一句“现在家里赚了钱,姥姥还能饿着我?”就说服了林三阿婆。
但也让林三阿婆把买地一事重提起来,等秋忙过后赶紧寻么合适的地买回来。
此外,下河村因为地位位置不错,有山有水,也适合桑树的生长,所以许多人家也都会种桑养蚕补贴家用。
大豆种在桑树周围,也可以增加桑叶产量,这个实验也一起做了。
既然桑树的增叶方法用上了,姜宛童干脆连蚕种选择和品种改良的方法都告诉了林三阿婆。
三管齐下,必要把增产搞上去。
不过,当务之急是,先买一头耕牛!
“不行,一头黄牛得多少银子啊,你的地还没买呢!”林三阿婆想都不想就拒绝。
“姥姥!地不着急,咱家增产赚钱了还怕买不到吗?可人不能累倒!每年都得大表哥和二表哥扛着犁去犁地,人都累趴下了。”姜宛童坚决的说。
“这么些年都干下来了,没事的。”林大顺说。
“就是,童娘,你别担心,我跟哥身板好的很。”林大丰也附和。
两个表嫂虽然是想要耕牛的,但自家男人都发话了,她们也不好反驳。
“身板儿好咋不见生孩子啊?”姜宛童一句话把所有人都噎住了。
“你这孩子,还没嫁人呢,嘴上也不把个门儿。”林三阿婆嗔怪一声。
“反正咱家从老到小,每个人都给我养起来!”姜宛童一叉腰,不容拒绝的把买耕牛的事情拍板了。
农家买畜力是大事,林大丰特意在家里后面打了一个牛棚,务必让耕牛住的舒舒服服。
林三阿婆则好好寻了一番买到合适的耕牛,买回来那天还特意让林来富拉着耕牛在下河村绕了一圈远路才回家。
逢人便说这是姜宛童孝顺,前段时间得的赔偿钱非要拿出来买牛让家里人松快些。等过些年她出嫁,这耕牛肯定要给她当陪嫁带走。
村人们都说着好话,陪着笑,这可要打好关系,以后没准还能借牛用呢。
一时间,林三阿婆家都成了村里的香饽饽。
这边姜宛童把日子越过越好,那边林爽就不爽了,想方设法的就要出坏心。
姜家和林三阿婆家热火朝天的播种之后,农忙总算结束,小川谷的入学时间也到了。
读书是大事,加之农忙结束,林大顺夫妇和姜宛童一起陪着林川谷去了隔壁村塾。
下河村是小村子,村中也不富裕,所以没有自己的村塾。
而隔壁的李家村却是个大村子,上一届老村长有远见便办了村塾,李家村也借着村塾在周围村扬了名,好多村子的姑娘都愿意嫁过来,李家村的姑娘也容易嫁出去。
其他如下河村这种没有村塾的村子,若是村民有能力,也会送孩子来读书。
就这样,虽然村塾没出过什么正经的科举人才,但李家村却因村塾慢慢壮大。
村塾没有那么多讲究,第一次上学时交上一两银子的束脩再送给先生一刀肉也就可以了。
姜宛童又让林大顺夫妇多带了十个鸡蛋,虽然鸡蛋现在都家里人吃,但是攒下十个鸡蛋还是小意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