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5章 年5月20日(2/2)
要说诚信这事儿,难就难在一辈子守着。去年夏天,王大姐的闺女打电话说,外孙要上幼儿园,想接老两口去城里住。张叔动了心,琢磨着把小卖部盘出去,可王大姐不同意:“我走了,那些赊账的人上哪儿还钱?再说了,李大爷每天早上都来买降压药,要是断了顿咋办?”张叔急了:“咱辛辛苦苦干了一辈子,还没享过福呢!再说了,店盘出去,人家爱咋咋地,跟咱有啥关系?”
老两口吵得厉害,闺女女婿都回来劝。王大姐坐在门槛上抹泪:“你们记不记得,那年发大水,咱家小卖部进了水,满屋子的货都泡了汤。是乡亲们冒雨来帮忙,把能用的东西都搬到二楼,不然咱早赔得底朝天了。如今咱说走就走,这不跟那拿假钱骗人的人一样没良心吗?”闺女听了,拉着王大姐的手说:“妈,我懂了,您是怕丢了这份信任。”最后,一家人商量着,小卖部接着开,张叔每周去城里住两天,帮着带外孙,王大姐留在镇上守店。
这事没多久,又出了件考验人的事儿。隔壁村的孙老板来谈合作,想让王大姐的小卖部卖他代理的保健品。孙老板油嘴滑舌,说这东西利润高,卖一盒能赚二十块,还拍着胸脯保证质量没问题。王大姐拿起保健品盒子左看右看,总觉得心里不踏实:“你这东西有没有正规手续?要是吃坏了人咋办?”孙老板嘿嘿一笑:“婶,您放心,都是正经厂家出的,再说了,咱这小地方,谁会来查?”王大姐摇摇头:“不行,我卖了一辈子东西,从没卖过心里没底的货,这事儿没得商量。”孙老板碰了钉子,骂骂咧咧地走了,可王大姐不后悔,她说:“赚多赚少是一码事,要是为了钱丢了诚信,那才是砸自己的招牌。”
如今,王大姐的小卖部还是老样子,墙上的赊账本换了一本又一本,老槐树下的石桌总坐着唠嗑的乡亲。逢年过节,有人从外地回来,总忘不了来她这儿捎包烟、买瓶酒,临走时说一句:“还是王大姐这儿靠谱。”王大姐听了,眼角的皱纹都笑成了花。她常对来帮忙的外孙说:“做人就像这老槐树,根扎得深,树干才直溜,要是根歪了,树早晚得倒。”
前儿个我去买盐,见王大姐正教一个新来的小媳妇验钞。小媳妇问:“婶,现在都用手机支付了,您咋还这么较真?”王大姐拿起那张泛着毛边的没收凭证,说:“不管啥时候,人都得讲个信字。这凭证不是记着我吃的亏,是记着咱做人的本分。”阳光透过木格窗,照在她斑白的鬓角上,那神情,比窗台上的红辣椒还鲜亮。
您看,这故事里没啥大起大落,可细细琢磨,全是过日子的理儿。人这一辈子,钱能赚多少是个头?可这诚信啊,就像老槐树的年轮,一年年累加起来,才是最值钱的家底。王大姐常说:“穷富都是一时的,可要是没了信字,你站在人堆里,心里都发虚。”这话听着朴素,却比啥都实在。如今这世道,变着法儿赚钱的招儿太多了,可像王大姐这样守着老理儿的人,反倒成了稀罕景儿。
要说这故事啥时候是个头?我看啊,只要王大姐的小卖部还开着,这诚信的故事就没个完。说不定哪天,等她外孙长大了,也会搬个小板凳,跟人唠起他姥姥和老槐树底下的那些事儿,说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时,眼里准亮堂堂的,跟咱这会儿听故事的心情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