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你确定用得上(2/2)
当晚她就带着三个饸饹机子去找三叔一家了,从自己食肆借了两个人过来。
关门歇业五天的面铺子再次开业了,一下就围了好些人,有了三台饸饹机的加持,那速度是杠杠的。
面是昨晚上提前揉好的,五大盆,这样卖完一盆就能空出盆来和面,以前的最高售卖记录也就是五盆,他们会根据人多少决定。
今天一早就熬好了一天要用的面臊子,足足熬了七八锅,小棠直接将它们都放在空间里,这样温度也不减,完美保持着刚出锅的状态,就是太多了,没地方放了。
韩宗泽用椰子变了一口大桶,全都倒在桶里了,分量还不少。
一切就绪,开门接客。
有了机器事半功倍,十二印的大锅水一开,饸饹机架在灶台上,一个人揪面团,一个踩在凳子上用力压面。
细细的面条顺畅的下到锅里,如此反反复复,那沉到锅里的面条随着热度起起伏伏,一会儿就爆开了。
一碗一碗地将面条捞出,舀卤子,收钱。
有的客人站在原地吃完,有的则端着个盆一下买好几碗端家里给孩子们尝新鲜,实在是这柿子的味道太好了,太合大伙的口味了。
沈小棠跑前跑后的忙了一整天,加了两口锅,事半功倍,别说盆里的面就是店里买的三袋面都卖完了,多少让人有些于心不忍。
即便做了那么多准备,还是忙得很,这还是有她空间加持,若是没有这一层便利,还不知道要怎么难呢。
她觉得机器革新了也不行,主要是有人等着嘴里抱怨着,排了半天的队了,让她心里不舒服。
她算了一下,照着要下去,大家肯定要累得要死,不如每天定额销售,就做饭点午饭和晚饭这两个时段,每个时段各一个半时辰也省得大家一天将时间花在排队上。
每天直接待五百个客人,然后排队预约,一天预约满了可以预约到之后几天。
大家算了算时间,将每个时间段能出多少面都规划好,这样大家既都能按时吃上饭,又不用花那么多时间,也不用受累一个劲地排队。
沈开夫妇俩都觉得他讲得很对,就是……大家都不会写字,这认识的人也少。
总不能小小面摊还得雇个识字先生吧啊。
沈小棠汗颜,晚上回去唉声叹气地和他说了自己遇到的难题,倒是韩宗泽借了她一个人,手下识字的兵,她没干,毕竟雇佣士兵干活也不成啊。
“哎,真没想到,行走江湖多年的我让四四方方的大字难住了。”字嘛,她认识,就是太难写了。
“别恼了,左右明天我休沐,我去跟一天,咱们想一想有啥办法。”
铺子一开,韩宗泽便拿着小炭木条出去做记录,确保排队的人人有份,不用等到天黑,中午接待三百人。
之后排队的三百人,他让下午饭点再来,之后再来的,他便安排到明天,后天,如数记录大家要定几碗,一直排到无人排队,按他们之前估量的时间,让客人按时间来。
排队的众人得知缘由也挺开心的。
“有啥凭证啊?要是有人冒领了我的名额咋办啊?要是我明天这个时候来了,没我的咋办啊?”
这可难住了韩宗泽:“那你说一下你的生辰,然后生辰作为暗号。”
众人立刻说了生辰数字,毕竟能同名同姓,你还能记住别人的生辰吗?众人欢快的散去,街道再也不拥挤了。
一个时辰就招呼完了客人,剩下的时间又招待了一些散客便关门了,后来排队得便如数登记。
这样大家不用排队,店里的顾客也有喘息的时间了,沈小棠正翻看着笔记,确保这上面的字都认识,省得明天排队后面对不上号。
韩宗泽却是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既能排队又能证明身份,上面还有准确的时间,不让大家错过,刻一些带有编码的号牌,然后大家按号牌领面。
这样也能做堂食,总不能让客人不进屋的站在外面吃吧。如今的面店就是不让客人进屋,实在人太多了,容易闹事。
经过一天的操作,韩宗泽也掌握了每天的实际产出,已经细化到每一刻钟出多少面了,确实没有那么累了,店里雇两个打杂的就行,既不会将人干疲了,也能增加产出,何乐不为。
大家对时间的估算都很准确,只要看日头就能准确的分辨出俩,因此韩宗泽将一个时辰分成十二分,每一份都做五个牌子,然后按顺序做下去。
每副牌子都是成双成对的,客人排队时候需要花五文钱订购,到时候就将牌子其中一块给出去,到了大概时间来领面就成,至于预订的钱可直接抵扣餐费。
这样不用识字也可以操作,只要认识这些牌子上的数字就行,数字就简单多了,只需要认识一到十就够了。
而且这一块牌子的造价差不多要五文钱,就算有些人不来还也无所谓的。为了维持住客流量,韩宗泽一次性做了两天的量。
即便客人来排队,最多也只能预约到第二天,至于这些牌子都放在墙上的小格子里,预约一个取一块牌子,一目了然,墙上格子里的小牌子取完,预约也就结束。
小格子还能记录每个人要预约几碗面,预约几碗就放几个铜板,所以这一块由收钱的管,三婶就直接坐在柜台里负责收钱和预约。
吃一碗面又用不了半个钟头,这样客人也能上屋里坐着吃了,至于那些想带回家吃的,可以直接买面卤子,卤子虽然较面贵,但买回家全家吃比在这里吃划算。
经过一番改善之后,沈开的面铺子坎坎坷坷的上了正轨,预约的人很多,有人预约十碗十个人来吃,这种风气屡禁不止,不过大家也没拦着,反正人多也能招呼过来。
起初一直有人买了面卤子回家吃,差点导致他家面卖不出去,后来就好多了,估摸大家都尝过新鲜了,开始务实了,大老远地跑去买面卤也不方便,回家都凉了。
一个月后,这凉州上下几乎人人都吃过一碗柿子打卤面了,不过面铺子生意很好,很多商家也学着做这样的牌子。
一时大家都分不清牌子谁是谁家的,大差不差,他们家又紧急改良了一批牌子,在牌子后面刻上了铺子的名,不过“沈”这个姓也很普通,将全名写上又太长了。
最后画了个面碗,面碗上还有两根筷子挑起了面条,里面再写上一个“沈”字就和其他家区分开来了。
沈家这面不止卤子香,这圆滚滚的饸饹面也是一大特色,很是筋道,同削面和切面都是不同的,做了好几年的卤味也不做了,主打猪杂面、柿子面、茄子面。
沈开决定不做卤煮那几天情绪还有些低落,毕竟是做了好几年,他都有独门秘诀,全城上下都没有他做的卤煮好吃,他真是有些可惜。
毕竟在干个十几二十年没准就能成老字号,然后将厨艺的配料传给儿女也能有傍身的一技之长,他很是懊恼。
方春心疼他,百忙之中抽空跑到沈小棠面前拿个主意,如今全家有啥解决不了的大事都会来找她,总觉得很安心。
沈小棠听说之后也没啥办法只能劝一劝三婶,等三叔赚上银子就不这么想了,晚上韩宗泽下堂回来的时候,她也嘟囔了一嘴,有时候她也没啥好的办法。
不过三叔有做百年老店的想法真的是震惊她了,连她自己都没想过那么远的事情,只想着赚到眼前的钱就好了。
百年老店啊?她也想做百年老店留给儿孙,她摸了摸肚皮,也不知道自家崽子投没投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