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白月光爱妃来也 > 第564章 怨偶相见,分外眼红

第564章 怨偶相见,分外眼红(2/2)

目录

“苏姑娘,让你笑话了!我不是善于言辞之人……”

苏蓁蓁心说,看出来了。

比起他的小儿子魏安歌,这位老父亲这张嘴,实在是笨得很。

难怪平时不爱说话,恐是多说多错吧!

“魏大人莫急!”苏蓁蓁淡笑道,“左右咱们也没什么事,你慢慢说,我慢慢听便是了!”

魏晋言听到这话,眉眼微弯。

“苏姑娘,你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姑娘!”

这就善解人意了?

那这善解人意的标准也太低了!

她报之以微笑,看着魏晋言。

魏晋言轻咳一声,缓声道:“我想先向你道歉!为二郎他母亲,还有,他妹妹……她们今日,委实过份了!对你说的那些话,实在太无礼!”

“无妨!”苏蓁蓁笑着摇头,“魏大人应该知道,我呢,见过比她们无礼一千倍一万倍的人!所以,她们那点无礼,在我眼里,基本是忽略不计的!”

魏晋言自然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叹了口气,道:“总之她们真的很过份!不过,也怪我,我没有管好她们,叫她们不分场合,胡言乱语!”

“但是,苏姑娘,不管二郎他母亲怎么想,我对你,是没有任何偏见的!”

他说着,抬起头来,看着苏蓁蓁,认真道:“同朝为官,苏太傅的品行,大家都瞧在眼里!你在家中受委屈,最终奋力反抗,合情亦合理!”

“谢大人理解!”苏蓁蓁微微动容。

“所以,对于你和二郎的婚事,我是很赞同的!”魏晋言又道,“我觉得,你们两人,很是登对,特别相配!我很欢迎你做我们魏家的媳妇!”

“那我可能要让魏大人失望了!”苏蓁蓁认真道,“我应该不会做魏家的媳妇了!”

“被她们这么一闹,你有这样的想法,我能理解!”魏晋言道,“方才你同她同意退婚时,虽然是笑着说的,可我知道,你心里生气了!”

“我没有……”苏蓁蓁忙道,“其实我不是因为她们才要退……”

“苏姑娘!”魏晋言轻声打断她的话,“你不必说,我懂的!姑娘家,哪有不爱面子的!你今日受辱,心中不屑,我都懂的!”

“其实我想跟你谈的,也就是这件事儿!”

“若不为这个事儿,我怕也不会贸然问你一些不该问的话!”

“我本想明日再与你细谈,可又怕你心中疙瘩结得深,便解不开了!因此影响到你们两人的感情!”

“魏大人,我对魏公子其实没有……”苏蓁蓁刚张了张嘴,又被魏晋言轻声打断。

“苏姑娘,我保证!你们将来成亲之后,不会受她所扰!”

“嗯?”苏蓁蓁愕然。

这怎么一下子就跳到婚后的事了?

“她脾气不好,性情也差,亦不是和善明理之人……”魏晋言认真道,“这一点,我比任何人都清楚!所以,我想好了,我魏家的儿媳,不必像别家的儿媳一样,晨昏定省,伺候公婆!”

“我给二郎,在外头备好了一处宅院!成婚之后,你们便可分府别住!过你们自已的小日子!逢节过节的,来老宅看看便好!”

“这样,你就不用担心,婚后受她蹉磨了!”

“其实很多时候,一代人有一代人自个儿的活法,父母与子女之间,总是有代沟的!父母干涉太多,反而会影响小夫妻的感情!”

“这一点,请你放心!我会拘着她,叫她不要干涉你们的事的!”

苏蓁蓁万万没想到,这位未来的公公,要跟她聊的,竟是这事儿。

更没想到,他在这件事上,所做出的决定,又是如此的开明,而那态度,又是那般的诚恳真挚。

这样的公公,老实说,在棠京,真是一个也找不出来!

棠京人重礼数重孝道,像魏晋言所说的这种,一成亲便分府居住,那是绝无仅有的。

有的时候,小夫妻为了跟大家庭分开,不知要费多少心思,还未必分得开。

大家都按约定俗成的老规矩,居住在一处。

有些大家族,甚至几代人堂兄弟妯娌什么的,也都住在一堆。

听起来是热闹,可是,住得太近,凡事都纠缠在一处,不知生出多少风波来!

尤其是婆媳之间,更不知生出多少麻烦仇恨来!

可这么多年,棠京人就是这么生活的。

想打破陈规,没有那么容易。

像魏晋言这样的公公,在她还未嫁时,便自揭当家主母之短,主动提出分府别居,这样的事,可能也就只有他一人做的出来!

不过,也因此,他的这份诚意,便也分外的叫人动容。

苏蓁蓁被惊到了,坐在那里,半天没吭声。

这未来的公公,如此的推心置腹,拼尽全力,为他们排除阻碍。

她这会儿要说自己真的无意做魏家媳妇,会不会有点太驳他的面子了?

要是换作别人,这面子驳了也就驳了。

可是……

苏蓁蓁看着这张跟魏安歌相似的脸,那话也有点涩于出口了……

“苏姑娘,你以为,如何?”魏晋言诚恳殷切的的看着她。

“这个……”苏蓁蓁轻咳一声,“多谢魏大人的美意!不过,这些都是后话了,我们暂时,还是不要谈这些吧?”

“说是后话,可是,如今你十六,二郎十七,明年,你们也便该成亲了……”魏晋言道,“我瞧着二郎,对你是一往情深……”

苏蓁蓁叹口气,不知说什么好。

魏晋言这性情,还真是跟魏安歌一样,直来直去的……

“苏姑娘,我知我这么说,是有点唐突了……”魏晋言也有点窘,不自在的笑了笑,“可是,我真的从未见过,二郎对谁这么上心过!”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