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五章号召疏通运河(1/2)
“说得很好,既然我大唐是爱着自己的子民的,那么大唐为什么还要让自己的子民忍受一场即将爆发的战乱?这话我也一直问自己,少年之时,我常常在想,这个大唐与我似乎毫无关系,我又何必用尽全心,耗尽力气去保护?”
苏韵看着众人大声说道:“可是……真是这样的吗?诸位,可记得我华夏中原第一次统一是什么?”
“是大秦,赳赳老秦!”
有人接着话头,苏韵不自觉的将声音提高,“不错,是大秦,是那纷繁春秋战国的秦国一统六国,完成了华夏第一次的统一,更是让我华夏中原实现了同文字、同话语、同度量衡、同器皿钱财的伟大时刻。那大秦创造了辉煌,让后世的我们即便地域不同,依旧有那长安官话,可以毫无障碍的交流!”
身后走来一小厮,展开长长的一卷竹简,这是珍藏版本的《吕氏春秋》,而苏韵转过身指着身后的巨大竹简缓缓说来。
“秦王,嬴姓赵氏阿政让华夏中原的我们能够读的懂老祖宗的文字,这《吕氏春秋》记载了那个时代的智慧,而李斯发明了隶书,让我们毫不费力,不必管是齐国还是楚国,不必在乎是魏音还是燕律,都能够清清楚楚的了解以前发生的种种。可就是这样的王朝,在当时,百姓又是如何看待的?”
苏韵望向众人,看着安静下来的人们,她的语气低缓而有力,“天下大恶,秦人最恶!哪怕是赳赳老秦共赴国难,哪怕是与子同袍,依旧被六国遗老遗少所憎恶。那秦二世压不住这天下汹汹舆论,终究强秦统一的局面溃散。曾经不可一世的大秦王朝,就此陨落,当时的赳赳老秦人,又是如何的?”
苏韵大力的拍了拍身后的《吕氏春秋》,“一部巨著残缺不全,甚至带有火烧的痕迹!赳赳老秦,那共赴国难的赳赳老秦束手待擒,灭国也灭了族!秦人还有嬴姓吗?不,他们藏了姓,只能叫赵氏或是其他……诸位,秦朝不强盛吗?强盛的秦朝,一统六国的秦朝,为什么让他们的子民流离失所?哪怕逃散依旧被逮住残忍杀害?是国不爱秦人,还是秦人早就不爱那熠熠大秦帝国?!”
众人沉默起来,只听苏韵继续说着那令人深省的话语。
“再来看看那强汉!汉武帝刘彻时期,当时强汉有多么强大?上将军陈汤在上书奏表中,引用了一句话,这句话我中原子民,大唐国民,无论是汉族,无论是匈奴族,无论是有苗氏族人还是氐族,羯族,羌族,只要都是我大唐国籍的国民,可还记得?”
苏韵停下话语,只听br>“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苏韵点着头,以手示意,等到所有的声音消声之后,她缓缓说着那震撼人心的话,“或许大家没有看过陈汤将军的原话,如今,我在这里背给大家听。”
苏韵顿了顿,继续说道:“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于民,大恶逼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陷阵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悬头槁于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匈奴叛逆,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让他臣服!我强汉是什么样子的强汉?所谓的汉民,是华夏之族,是包含所有拥有大汉国籍的国人,不只有汉族,更有羯族、匈奴族、氐族、羌族、有苗氏族人!大夏之西……大夏之西……我华夏之西部边疆,西狄之地,竟然以为我大汉不能使其臣服?这是个笑话,对吗?”
苏韵望着那是华夏族人,大汉国民最荣光的时代,甚至士人午夜梦回,都希望再一睹强汉风采。
“一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唤起了我华夏族人,当时大汉国民多大的威仪和荣耀?可是这般荣耀的强汉,却分了东西二汗,西汉的衰亡,东汉的崛起,那是经过血的牺牲的,那是大汉国民不愿舍弃强汉荣光,华夏族人永不为奴的血性铸造的东汉荣耀!可是……”
苏韵望着泪水放在眼眶里翻滚,震撼心灵。
“可是东汉末年,华夏族人已经不再是爱国了,他们觉得强汉已经不爱他们了,他们也没必要为强汉而付出,他们东奔西走,他们连年逃窜,而上位者只希望争权夺势。很多说书人都会说这《三国志》,更会描述那一场英雄辈出年代的事情,可是……作为蝼蚁一般的我们,在大汉国民,在我华夏族人放弃国家的那一刻,是如何记载的?”
苏韵鼻头酸酸的,眼眶早已湿润,“连年征战,白骨相枕,易子相食,千里树无皮!东汉末年,确实有很多英雄,他们有着后世永远不会消退的光芒,甚至那曹魏让文人璀璨文坛,让武人名耀青史。可是百姓呢?不要忘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