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2/2)
杨七大惊:“怎么回事?为何突然会反?”
柳渊澄亦是心里一沉,孔聿黎前番前往瓦剌谈判,大同是必经之路,如果有人造反,他的境遇只会更加晦暗困难。
云叔道:“前些年,王显派心腹宦官去大同征收矿税,那些宦官在地方上作威作福勒索钱财,搞得民不聊生,最近又因瓦剌人时常骚扰,官府却吃粮不管事,任由瓦剌强盗烧杀抢掠,百姓们实在活不下去,就造反了。”
“大同现在局势如何?”
“农民军在一个叫黄天的指挥下,短时间内发展迅速,已有近万人的规模。大同驻军在前任总兵孔升卸任后,群龙无首,内部还有些混乱,黄天趁这个节点,几天之内就占据了大同周边几个县镇,还想进攻大同城。待大同驻军反应过来,组织力量反攻,才勉强保住了大同城。农民军虽然在大同吃了败仗,但保留下了有生力量,现已一路向南,流窜进南部深山,伺机再起。大同府无力镇压,已经向朝廷请求援助。”
“有孔聿黎的消息么?”
“暂时没有,大同战事突起,咱们的消息网也被打乱了。”
柳渊澄静静听着,一句话没说,但明显十分紧张,双手死死绞在一起,骨节都搓白了。
杨七见状,便道:“不能再拖了,我们必须尽早出城。”
“东家,现在风声还是很紧,怎么出去?”
“大同地处要冲,发生民变是一等一的大事,大同紧急求援,朝廷不可能不行动。所以这些天安排在各城门巡逻执法的军队,也会有所裁撤,现行的出城政策也定会相应调整。”
“那我要怎么做?”
“云叔,你时刻盯着城里的情况,我们要把握时机,随时准备出城。”
云叔点了点头,依言退下去做准备。果不其然,没过几日,皇帝就下令调派士兵前往大同镇压起义,天京城审查的士兵很快就减少了一大半。因为人手不够,出城检查也悄然随之松懈,尤其是早晨人满为患的时候,城门口放着的水盆变成了摆设,守卫们只简单看看脸手,便大手一挥放行了。
杨七和柳渊澄抓住难得的机会,混在出城的队伍中,终于离开了天京城。
两人按照通常流放犯被押送的路线,走官道一路驰向西北。越靠近山西,局势就越发混乱。杨七也收起大大咧咧的性子,一边尽可能地沿路打探消息,一边小心谨慎地躲避战火。
数日下来,他们获得的唯一有效线索,便是孔聿黎进入山西后,曾和押送他的狱卒一起在官驿休息过一晚,第二日上路后正好碰上起义军退守深山,兵荒马乱之中,人就不见了。
柳渊澄听完后,脸色微白,上辈子她也经历过这样的混乱,深知危局之中,世道混沌刀枪无眼,人命脆弱得就像一张薄纸,更何况他身上还有伤。
杨七思忖片刻,建议道:“只是不见了,我们找一找,你莫担心,还有希望。”
柳渊澄眉头还拢着,但也勉强挤出了一个笑:“我还好,我不会放弃的。公子这次出使,穿着独特,手里还拿着旌节,我们就在附近多打听打听,定会有人看到。”
两人商量妥当,便开始四处打探。可现实比他们预想的还要严重,黄天造反之后,受尽欺凌的山西百姓纷纷起兵响应,各地起义军与官兵发生激烈的对抗,全省局势震动,战火逐步蔓延开来。这一路走下去,十室九空,饿殍遍地。
两人在郊野中走了许久,遇到的都是乞丐、难民和逃不了命被迫留下来的老人,都是一问三不知,一天下来毫无收获。
黄昏的余晖渐渐铺满大地,一眼望去,路途上都没几个活人。两人不免有些泄气,杨七望了眼天色,正打算询问柳渊澄的想法,忽然身后响起了疾驰的马蹄声和追赶的脚步声。
杨七回头一看,只见几个粗布麻衣的人手里提着长短不一的大刀,领头一人骑在瘦弱的杂毛马上,正朝他们奔来。
“快走!有人劫车!”杨七大喊一声,长臂一捞,将柳渊澄卷上马车,扬起长鞭策马狂奔。
“兄弟们,上!”领头振臂一呼,山道两旁的树丛中也冲下来十几个散兵,将马车团团围住。
杨七见他们不过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山匪,还敢拦他的去路,便冷哼一声,喝道:“你们找死!”
说罢,从马背上一跃而起,足尖踏过车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马背上的领头打了下去,又顺手捞起地上的石子,稳准狠地扬手甩出,很快就打趴了大半多敌手。
剩下的几个小兵在晚风中瑟瑟发抖,赶紧将手里的兵器一扔,跪拜道:“大爷饶命,我们也是为生计所迫,还请放了我们!”
杨七不想理会这些虾兵蟹将,便拍了拍身上的灰尘,整理好衣衫,阔步走回马车。谁料先前被他一掌拍下马的领头,竟然瞬间跃起,从怀中掏出一根空心长棍,对着杨七的方向一吹,一缕白烟冲出,萦绕在杨七四周,他还来不及说话就倒地不起。
领头啐了一口,高举大刀,冷笑道:“功夫再好,还不是着了我的道,吃我一刀,送你上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