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开始浇筑新式武器(1/2)
一反常态的平静景象,近日京州城的民众敏锐察觉到少府监气氛骤然紧绷。原本,少府监外围的守卫兵力已悄然剧增数倍,每位将士皆身披银光熠熠的全副铠甲,气势凌厉,任何试图靠近府邸的百姓皆遭严厉驱赶。如今,欲踏入少府监者,无一例外需出示令牌并接受严密盘查。曾有不明身份之人妄图混入,旋即遭到士兵严惩,锒铛入狱。这一系列异常举动引得坊间众说纷纭,纷纷揣测这座神秘府邸内究竟酝酿着何等重大变故。
唯有陈华对此心知肚明。此刻,他抵达少府监门前,将坐骑交付给值守侍卫,步入这场关乎国之重器的秘密行动。恰逢关键时刻,毛建地正率领工匠们紧张有序地准备将熔炼好的铁水倾注于模具之中。尽管京州已具备锻造优质钢材的能力,但并非所有钢材均适宜用于铸造火炮。历史长河中,直至克虏伯炮钢的问世,铸炮材质大致可分为三类:铜、青铜与铁。
铜的选用无需赘言,其高昂成本在矿产资源匮乏的大陈国无异于以黄金打造厕具,极度奢侈。青铜作为合金,需调配多种金属,如铅与锡,然而此类原料在京州亦属稀缺,陈华短期内难以觅得。因此,他不得不退而求其次,选择铸铁炮。尽管铁炮存在局限,但在十五世纪至十八世纪末这一漫长时期,却始终占据火炮制造的主导地位。究其原因,无非在于性价比的考量,铸铁炮在成本与性能之间取得的平衡使其成为当时最优选。
“殿下,一切就绪,即将开始浇筑。”随着毛建地一声禀报,炽热铁水即将注入矗立于高炉旁的火炮模具。然而,此举前尚需周密筹备,铸炮工艺要求极高,一旦失误,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更将严重影响后续火炮的铸造进度。每一门火炮的诞生,实乃一场对技艺与耐心的严峻考验。
在火炮浇筑启动之前,陈华严谨地指示工匠们一丝不苟地遵循铸炮流程,步步稳扎稳打。在其亲自监督下,一名工匠开始在铁模内壁细致涂抹由细稻壳与细泥沙调制而成的混合涂料。此涂料的制备过程颇为考究,稻壳需研磨至粉末状,再经二十余次筛选以确保颗粒细腻均匀;泥沙亦同理,需筛选出粒度基本一致的细砂。此举旨在避免炮体出现孔隙不匀,以及防止炮身与模具黏连,否则可能导致火炮与模具一同报废。
首层涂料涂抹完毕后,工匠紧接着施以第二层涂层,选用的是细腻的煤粉粉末。其目的显而易见,即为火炮进行渗碳处理。常理而言,铁中碳含量越高,其硬度越强。此煤粉涂层在铁水浇筑后将渗透至炮体表层,使炮壳坚硬耐磨,从而有效降低炸膛风险。
涂抹这两层涂料的过程要求极高,务必确保厚度均匀、覆盖全面。待工匠涂刷完毕,陈华亲自复查,针对少许瑕疵之处要求工匠进一步修整。随后,工匠们按照指示用铁箍将铁模紧密固封,同时有专人负责加热铁模,以防止铁水与冷模接触导致外层迅速冷却,进而影响渗碳效果。
至此,陈华示意毛建地将特别定制的陶芯置入炮模之内。常规铸炮多采用泥芯,但借鉴后世工艺,为提升火炮品质,陈华决意改用陶芯。陶芯内部预留通道,可实现火炮内膛的快速冷却,增强其内部强度,这一工艺环节被称为“紧水”。
“可以开始了。”所有前期准备就绪,陈华满怀期待地询问。毛建地点头回应,眼中洋溢着激动之情。经过一个月的辛勤努力,京州首门火炮终于迎来诞生时刻,此刻的毛建地仿若即将分娩的母亲,内心交织着紧张与喜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