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情连心路(2/2)
后面约一小时是捡干松果——燃火用的,落在树下早已干燥的小松果,量多,很快就收满了各自的背筐。
回到山脚下,路过一片竹林,正好见到“露头”才半天的肥壮的秋竹笋,顺便挖了几头,满载而归。
这天的晚餐是头天收拾好的老旱鸭,炖上秋笋,加一道刚收获的“劳动成果”,有秋笋独特的清香、有老鸭醇厚的肉味,是不一样的风格与风味。
满满的回味和劳动后的饥饿共同组成的味觉盛宴,逼人动容,忘怀至难,真是抽尽了崔莹及母亲两人大脑中对香醇味的词汇,淋漓表达心中及口中各自的享受与欢畅。
这全然不像男士们的酒后妄言,没有污词秽语或“大口马牙”的说辞,只是无拘无束,浅显表露心中充满诚挚的快意。
是都有过文化历练的、纯女流之辈之间真实欢喜的畅谈;有点格调、有点底蕴、有点层次,稍有韵味;还有两代人之间各有所长形成敬畏的特殊潜质的表露。稍加渲染:
裙装曼妙
乡间千种智,
孤影倍从容。
处处博双眼,
妇孺撑数冬。
别样味中趣,
缭绕松树峰。
女装呈曼妙,
丝绣闹苁蓉。
研母仍淡淡的说:“每个家庭的生活都不太一样,悄悄在平静中跳跃一下,就觉得有趣有意义,甚至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心近了,辛苦生活中也埋藏着无限的美好,寂寞人生中仍有享受“孤独”的闪光处,还有天长日久得到的静谧与安逸。”
“就像今天,爬山大半晌,舍了劳累,还留下如此多的收获与情趣,够我们纯女辈用心去享用!”
第三日,也是崔家母女俩假日的最后一天,她三人一同走上南楼(二楼的南间):西墙上的“窗框”,是不透墙壁的书架——属后山墙,通巷道,老规矩不能透开墙面——开视另一家的院坝。
框中横撘两层别致平整隔板,就组成三层书架,放置了整齐的书籍,用半透的淡蓝色垂布帘子遮挡着。
正东面的木板窗可梭可闭。依窗处,有全排厦柜,自南向北平拉。,高处齐腰,约一米宽,铺上薄毡,是一个长长的书画台——或称大操作台。齐窗下缘的完整厦柜,是三个双门柜,门可平梭推开,平时可装任何杂物,一点不见凌乱。
崔母见状,惊讶的神情飞上了脸庞。她深吸一口气,连连赞叹这一长排的“书桌”,感觉是研家母子富有所在。一个劲的说:不说富可敌国,但偏想说“富敌小城”!
研母第一次听这样赞词,会心一笑,居然发出很自然“咯咯”的笑声。
笑完后才说:“这里的‘厦柜’在此地,基本是统一规格,家家户户几乎一个格调。只是我铺了薄毡,设了梭门,想在上面随性而为。”
“我一个人的生活和乐趣可以在上面得到展开,也是我消磨时光的处所,有它就有我思想的随意开阔与自我欣赏。”
“ 你俩都是医生,来!来!来,别光顾说话,在你们说的这‘富台’上比划几下好不好呀”?研母说道。
崔母嗯!嗯两声,又犹豫片刻后说:“您先来,我们跟着上!好吗?”研母点头思索,调弄水墨一阵后,铺开宣纸,先用“渣笔”写下“中华墨汁”四个大字。(注:中华墨汁是当今墨中品牌——“一得阁”的前生)
研母那握大笔挥洒的气势:微倾向前的“马步”、挥笔的手与整个身子协调舞动,活脱一彪悍的大男子在舞动“兵器”、一扫柔弱。
这样的风采,哪是八十年代初的“民妇”?真是不输男儿气势!
接着,她另铺宣张,收回马步,微微勾下头,“单手持三笔”,不断迅速、自如又娴熟的更换着不同粗细及调墨色的“羊毫”,轻点细描。最后才调出各种颜色,换笔后淡淡描上。不多时,一幅“贵客临门图”渐渐展开······图的右上空白处写着:
无题
门前两位陌生客,
希见手提墨与宣。
伊女似花如梦里,
屋檐增色水滴连。
崔母连连称好,并说到:“过夸小女啦!真惭愧”。
又说:“我的文墨功夫已荒废许久,就借着您的韵脚写几个字献丑吧!”。
知稼味蔬 七律
青椒腊肉炒铜菌,
山笋老鸭心路连。
放胆他乡寻友处,
难得此路相知缘。
书香文墨装雅室,
知稼味蔬绕厨端。
彩绣细丝织锦色,
韧修苗木方成才。
落款处写到:李文枝学书
研母接崔母的夸奖轻声连说:“担不起!担不起!”
当她再阅读了崔母的步韵之作两遍后称赞到:“好墨底!好对仗!妹子啊,你的文笔不是一朝一日的功夫所得。
崔母摇头说着:“差远了!差远了!”
崔莹在一旁沉思,思绪已离开了两位长辈分不出上下的相互赞赏,开始了她的“助人图”······
研母给崔莹准备了一件见面礼,是她自己二十多年前,为自己的花样年华,亲自用手工缝制带绣边的多功能“披挂”,附上一条同色布料锦绣腰带。
这是用一块浅灰色“南洋尼”布料,只剪领框及下摆“三两刀”便成的多功能“上衣外挂”——可穿、可披、可束、可戴、可围、可裙、可舞。在遇上寒流时,可搭配:姊妹装、短裙、旗袍、套装、长裙等等。其实是春秋季节加衣添靓的妥妥的高端外套。
研妈妈和崔莹的身高身材相近,她就把各种穿法示范给崔莹看,崔莹一下子看傻眼了。
那浅灰色绣上淡粉色的‘枝链’绣边。一改灰色的“老调”,一下子使整个过于稳重的气息变得活动跳跃。这两种颜色的互补,一时感到两种颜色中蕴藏的文化与诗意。
随着功能改变,那精致显眼的绣边一会儿是帽檐、一会儿是围巾边、一会儿又是领边绣、衣襟边、裙边。想不到不太贵重的一块布料,经人为的创意、色彩铺垫、高难度的枝链绣边的推高,竟然如此一物多用、一衣成了多件;丰富了搭配数量、颇具想象力和高智能的变化。蕴藏价值,随意中不断提升规格档次。穿上它是难得少有的美感、智慧感、可贵感。此后才是最不地道的“富有”感。
给人以思索、给人冷静深邃;更给人以庄重热烈、得体和大方。是现代人才说的“上品味、上档次”;其实这哪能概括完全!还有最重要的是给人以满满的维美文化;使布艺与女性穿着时尚中,推出锦绣丝线牵出的时代悠扬,带着诗意的一份难以忽略的高贵,还有个性感凸显而出,绝非“一日之功”的欣赏所能拥有!
何况是为自身自信的靓丽年华设计和制作,它在任何时代都显独特风格及高雅顺随。还是自己的作品与青春题材“同台亮相”——这是自身全方位的富有;由内向外的深沉来头、引领同辈、牵拉后人。
她尽管婚后只穿过屈指可数的几次,但一件自制‘标配’的女性称档外衣服饰,在当时的年代,张显‘个性’,得体熟风、至纯质韧,与众不同。
研母在二十多年前,自认为这也是自身由内而发的“色彩”。真令不少人羡慕伴随难以言传的视角及眼光流露。
崔莹这时改变着方式的穿戴,不是简单的常规评说:好看、漂亮、合体。心里觉得受过教育的、从小接受国文教育、书画练习、手工操作,这样细腻深沉的女人智慧是无穷的,令人向往的。一切的高雅气息都显现在时时刻刻中。
孤独中的研母,把对丈夫的看重、珍惜、爱护等等这些,重重的情感深埋心底。虽然很早失去了工作的平台,但从没丢掉学习钻研和思考的本能,并把这些所学,运用于教育、生活、穿着、餐饮、健康、娱乐、享受、收入、开支等方方面面。活得深沉别致、丰富有趣;似乎有点超然傲世,却成就了这般独立践行。
崔莹再深深的思考,都表达不了她此时所有,只觉得似乎多了点神秘廖寂,少了一点点的现实随意时的“偷懒”习惯。但又觉得这样描述仍不符自己所想。
无论如何,眼前的“伯母”,是自己心目中的榜样、长辈中的楷模:激励之功、铁鞋难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