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年代美人娇又媚,勾的糙汉心尖颤 > 第205章 互助

第205章 互助(2/2)

目录

临走前,她亮明身份,对宋霆野和孟沅说:“宋老,孟阿姨,我采访过很多养老机构,高端奢华的、智能科技的,但像‘互助小院’这样,真正从老人内心需求出发,用‘社区’和‘互助’来解决养老根本问题的,少之又少。这里让我看到了一种可能性,一种在传统养老和机构养老之外的,更人性化、也更可持续的路径。”

不久后,林女士所在的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以《西山脚下,紫藤花开:一个“互助小院”的中国式养老答案》为题,用长篇纪实报道的形式,深入报道了“互助小院”的诞生、发展、挑战与温暖点滴。文章没有刻意煽情,而是用平实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宋霆野和孟沅的暮年梦想,记录了老兵们的铁骨柔情,讲述了刘老师、陈奶奶带来的新变化,也客观分析了这种模式的可复制性与面临的困难。

这篇报道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网络转载无数,评论区充满了感动与思考。许多人表示,这才是理想中老了以后该有的样子,不是被动地等待照顾,而是主动地创造生活,有价值,有尊严。更有不少学者、社工、甚至政策研究者开始关注和研究“互助小院”现象,探讨其在应对中国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中的启示意义。

宋霆野和孟沅一下子成了“名人”,电话、采访、参观请求络绎不绝。他们保持着最初的淡然,不厌其烦地接待、分享,但始终坚持“互助小院”的非营利性和草根性,婉拒了所有商业合作的邀请。

“我们只是做了一件自己想做的事,碰巧这件事对大家有点启发。”宋霆野对前来取经的另一个城市社区代表团说,“每个地方情况不同,照搬可能不行,但‘互助’的精神是可以学习的。关键是让老人自己动起来,成为生活的主角,而不是被服务的对象。”

深秋,小院里的银杏树一片金黄,灿烂夺目。经过一段时间的相处和磨合,管理小组一致通过,小院迎来了两位新的正式成员,填补了李老爷子离开和另一位老人因身体原因被子女接走后的空缺。

一位是附近县城的退休邮递员老周,为人热心,爱摆弄电器,是小院急需的“技术人才”。另一位则是通过林女士的报道找来的,一位刚从教师岗位退休不久的王女士,她热爱园艺和烹饪,丈夫去世后感到城市生活孤单,向往小院的社群生活。

他们的加入,为小院注入了新的活力。老周很快就把小院里所有有点小毛小病的电器检修了一遍,还给大家普及安全用电知识。王女士则和孟沅一起研究养生食谱,在食堂里大显身手,她的到来,也让小院的园艺小组更加专业,开始尝试种植一些更具观赏性的花卉和药用植物。

小院就像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不断地进行着新陈代谢,有老人离开,也有新人加入,但“互助”的核心精神在一代代居民中传承着。最早入住的刘大山等人,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元老”,主动帮助新成员熟悉环境、融入集体。宋霆野和孟盈也逐渐将一些具体的管理事务交给更年轻的成员,他们更多地进行指导和协调,扮演着“定海神针”的角色。

予安和予宁看到父母开创的事业如此充满生机,也倍感自豪。予安利用自己的建筑设计专长,开始为另一个有意向建设类似互助养老社区的村庄提供免费咨询。予宁则将她录制的老兵口述历史和老人们的手艺制作过程,精心剪辑成系列短视频,在“老兵之家”和社交平台播放,不仅留下了珍贵的记录,也让更多人了解这种积极养老的生活方式。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