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张良的信念(2/2)
能活动自如之后,张良又一次回到了书舍教书。
而在恢复之后的第一天教书的夜里,张良刚回到家中,就见到乌县令与矩正在收拾屋子。
张良瞧著自己的屋子被收拾一新,并且连熊猫都被赶出了屋外,它只能坐在屋门前,一脸可怜地看著张良。
张良没理会它,径直走入了屋内。
熊猫扭动著肥肥的身体,也跟著进了屋。
屋内,乌县令与矩已准备好了酒水。
乌县令道:「韩夫子,你重病刚痊愈,不能饮酒,今天可以多吃一些肉。」
张良道:「近来县里的事不忙?」
乌县令摇头道:「不忙。」
矩撕了一个鸡腿,还未啃下一口,又道:「你听说了吗?稂大哥回来了。」
乌县令与粮都是当年叔孙通老夫子的第一批弟子,矩拜师晚了两年,但众人都是一个县出来的。
乌县令困惑道:「他不是去琅琊县了吗?」
矩回道:「回来了,去年的事,还带来了一儿一女。」
乌县令笑著道:「等得闲,我们一起去关中看他。」
「好呀。」
矩笑著与他碰了碰酒碗。
张良也面带笑容的看著两人,心中自然是羡慕的。
在他们的家乡关中有著一起长大的兄弟,而他们随时都能回去,去找多年不见的兄弟,有家乡有了想念的人,便有了美好的向往张良想到了自己,他已没了家乡,韩亡了,韩地之民或许已不记得当年的韩,而那位韩公子成,依旧过著田舍生活,成了一个普通人。
就在前两年,张良听说了一件事,皇帝允许楚齐燕魏各国的旧贵族或者士人们保留他们自己的风俗。
楚地的范增也进入了潼关的太学府,张良自然是知道范增的,范增是当年楚国名仕,门生遍布楚地不说,就连楚王都不敢怠慢范增。
现如今,范增被请入太学府,也就代表著秦接受了楚学的留存,但支教依旧延续秦人法制以及秦人的所撰写的百家书籍。
换言之,现如今的皇帝允许人们怀念旧六国,但必须是维护秦的一统为前提。
过了一个月,一道政令传到了蜀中,张良听到了一个消息,皇帝给河西走廊的一座山取了名字,叫做嘉峪山,并且建设嘉峪关,此为西北第一关。
这是新帝即位之后的第一次大动土木。
皇帝不喜修宫殿,喜修城关?
有关皇帝与国家的事自然有人喜欢讨论,但讨论也只是一时的。
张良在田地里挖了一些萝卜,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篮子里的萝下还带著泥,大致有三五个。
「韩夫子,嘉峪关在哪里啊?」
听到孩子的话语,张良道:「我也没去过。」
「嘉峪关在西北边疆,许夫子说的。」
现如今的蜀中支教夫子比起以往可多得太多了,光是江原县就有五名支教夫子,而「韩夫子」是此县的大夫子,主持著县内的一切教书事宜。
这一年年的政令不断送往各地,包括蜀中。
张良能够感觉到皇帝想要完善支教制度,这支教是秦对书同文车同轨的制度延伸,纵使这件事很难,但秦因此执行已有十多年了,成果斐然。
或许再用不了多久,这个天下的人们,恐怕也不再记得六国文字了。
说是秦收六国文人允许人们怀念旧六国的文化,旧六国的书籍都被皇帝收走了,就存放在潼关的太学府中。
即便是以后的人们要旧六国的文字与书籍,也要去潼关。
这又是皇帝集权下,对书籍与知识的控制。
张良已很少亲自教书了,每一次教书大抵都是每次一两天。
蜀中的雪越来越大,但竹林依旧是郁郁葱葱的,勤劳的蜀民即便是在寒冬天也在劳作著,养鸡鸭也好,或者是织布制蜀锦。
寒冬时节的书舍也都休沐了,孩子们都回了家中,要在来年春季回来读书。
等书舍中的孩子们都走了之后,张良独自一人收拾著书舍,将桌案都摆放整齐,再将书籍都收拾起来,放在书架上。
张良拿著扫帚将这里扫干净,扫帚有些不好用了,但也没有换,桌案也有坏的,但也是修了又修,有几处漏水的屋顶,要等到来年再修缮。
书舍说好也好不到哪里去,说不好其实也挺好的。
做完这些之后,张良像是一个孤独的老人,坐在书舍的屋檐下,安静地看著漫天的大雪,大雪朦胧地盖住了远处的大山景色,让远处的大山多了一些白。
其实张良也没老,只是人未老头发先白了。
如今,张良的年纪应该是在壮年,可这体弱多病的身体实在称不上壮年。
这么多年过去了,张良心中的无力感依旧与十年前一样,那位公子扶苏成了皇帝,这个皇帝看起来与前一位皇帝不同。
以前的皇帝令人畏惧,而现在的皇帝深受人们爱戴,大秦依旧很强大。
项梁死了,田氏三兄弟也死了,楚地无人反秦了,齐地与魏地的士族们被秦廷摒弃了,燕地的人们似乎也不在乎谁是皇帝。
而当年弱小的韩旧地,也无人提及了。
如今,各地竟无人反秦了。
张良望著漫天的大雪,心中依旧是无力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做,也不知道该如何复韩。
可能这辈子都不行了,这一代人都不会反秦了,人们都知道这么强大的大秦是不能反的,若说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
换作以前,秦一统六国还不久,六国旧贵族或许还有机会。
可如今,这个机会似乎已不在了。
下一代或者是下下代人,不会再有人去怀念六国了。
张良端坐著,后背靠著墙壁,在冷风中呼出一口热气,忽然想到这辈子能做的恐怕也只有教书了。
书舍是用篱笆围起来的,来读书的孩子一年比一年多了,县令就给书舍增添了用地,现在用篱笆围了一大块,就是给孩子们活动的。
张良走过一个个村子,来到县府外,从袖子里拿出一卷书递给县府外的小吏,吩咐道:「交给你们的县令。」
小吏见到韩夫子,十分敬重地行礼,道:「这就去给县令。」
张良从县府外走过,他回到自己的住处,住处内很整洁,显然是又有人来打扫过了,这里的蜀民很善良,善良得让张良心中对复韩的念想都薄弱了几分。
张良点亮一旁的油灯,便开始在纸张上书写著有关当年韩地的事,以及韩地王侯的事迹,他想要将其写下来,让人交给太学府,就像楚地的楚学那样,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