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嘉之名映西北(2/2)
“嗯,刚回来怕是要忙一阵,开库存库的怕是不少,你一个人只怕忙不过来,库房交给你和画儿两人,厨房让东儿先管着,几个小丫头在我身边伺候着便行。”
“至于林婆子和沈婆子,无甚大奸大恶,便让她们待在连山的庄子养老吧。”
“郡主宽厚。”
喜娘不想操心这些琐事,内宅的琐事便都交给了东儿、画儿和扇儿,外院双福如今带着几个小子也是游刃有余,喜娘自也不管。
如此隔日,府里便热闹了起来,各府的帖子纷纷递了上来,其中就包括旧王府、王家和胡知府。
齐家镇则是齐修远亲自前来,齐修茗、春杏、春梅、春雨、马文元、红儿、余夫人......也是进府探望。
热闹自有热闹的好处,只热闹之后,多少落寞,如今府邸里只有喜娘一位主子,又素来喜静,不知怎的添了几分清冷。
然清闲的时光并没多少,很快朝廷便颁布了新政,事关两件大事,一是和突厥的通商官则,二是向西部移民之策。
喜娘也是趁着机会,传信给刑庄,让他带百嘉城的商队游走各方。
初时,有人听说关外建了座新城,还以为是玩笑,但随着百嘉城名声越来越大,众人方才回过味来,不过少有人知道这背后之人便是晋宁郡主。
百嘉城可以说是建在金银之上,为保大康和关外戎族不对百嘉城迫害,百嘉城的一应收入,十分之三归入大康国库,十分之二用于疏通戎族贵族朝廷,剩下的一半里还要拿来投到移民计划之中,这也是喜娘当初答应过的。
如此,不过一年百嘉城便成了各个商队的落脚点,同时也有商家直接选择将货品交给百嘉城寄卖,百嘉城有自己的商路,丝绸之路计划之中,各个节点的商储仓和人员便是最好的保障。
......
回说当日喜娘回白林城,一个无心之举,降价售卖商品,后来竟是成了白林城每年一度的购物节日,只因春雨夫妇当日结束之后盘账,发现并不算亏本,账上又多出大几千两银子,于是便找到喜娘商议每年办一场如此盛会,一来宣扬名声,二来恩惠百姓,三则回拢银两,一举多得,喜娘闻言点了点头,让她去寻那位新来的胡知府,送他一个政绩,打点些关系。
在此期间,喜娘也是将手中的所有生意梳理了一番,只觉人手不足,能用的人着实不足,西边的事宜将至,又需要能一批人手,如今西北的生意除了几家铺子,剩下的皆归入商号统管,倒是便宜,只是西边倒是百废俱兴,怕是一时建不起商号,大小事宜总要有人处理,于是喜娘便盯上了私塾的学生,便差人去寻李家的人。
白林城王家经营书院,地位在西北首屈一指,不过近两年李家私塾的名声也逐渐传开,喜娘捐银子开的学堂,用的大多是李家的夫子,平苦百姓之家识文断字,便是感恩戴德,名声自然传开。
李家如今的话事人倒不是个迂腐的,学堂里原就不止教文,算术也是有的,孩子们有时虽有心读书,却争不过家境艰难,琐事烦扰,故而学堂真正读好书的并没多少,好在夫子们也未强求,识文断字总是要的。
听喜娘准备要不科考的学童到铺子上学习,夫子们自是同意,当然为了稳固有心学习的孩子,喜娘又单设了奖学金,以资鼓励那些愿意学的。
......
待到新政下来,喜娘便找到了沈溪芫。
“沈娘子,这些日子在千寻楼里学得如何?”
原沈溪芫自回西北与幼弟团聚后,见其家中日子得意,便放下心来,而后回了郡主府,求喜娘安排差事,最后喜娘把人安排到了千寻楼。
“郡主可是要有新的安排,是去西边?”
“你很聪明,不过有时候并不是只有聪明就可以,还要懂得取舍进退。如今朝廷有意将中原地区的人口往西迁移,建设西边,西北自然有着先天的优势,所以我准备将生意做到西北,如今人手并不足,你过去前期可能会很艰难,不过放心,我会安排旁人主事,你先跟着学,生意并不需要做得很大,暂时在西北扎根,占个地儿就行,等时机到了,再伸手过去。”
“郡主放心,民女明白。”
说也是时间过得飞快,处理了一桩桩事情后,时间也快到中秋佳节。
这日,田有粮登门求娶,东儿之前打过招呼,喜娘并不意外,日子便定在中秋之后的吉日,喜娘原是要给东儿陪一处宅子,被东儿拒绝了,说是田有粮手里攒了不少银子,已经在城里买了一间房子,原这些钱他是准备置地的,东儿一心想要留在府里,所以最终这钱拿来买了宅子。
喜娘瞧着东儿模样,内心替她高兴,喜事操办的很简单,算是小小的热闹了一番。
东儿出府,喜娘便叫来绿阴、绿意还有曼儿,曼儿如今也被喜娘改了名字,叫蒋安。
问了三人是否心有所属,若是有便还了她们身契,嫁出去好生过日子。
绿阴、绿意年岁有些大了,不过到底出身郡主府,又掌着铺子,自是有人愿意,瞧二人模样,喜娘知道是心有所属,便让她二人把人带回来,瞧上一瞧。
二人也是顺利的出嫁,除了一应婚嫁所用,喜娘各陪了五十两银子,又交代了许多。
三人的婚事皆是由春杏,春梅两个过来人帮忙操持的,喜娘受了几人的礼,算是给了她们一个归宿,然众人都知道郡主府是她们最大的底气。
郡主的热闹,也让许多人瞧了去,纷纷打听府里还有没有适龄的丫鬟,要说郡主府的丫鬟,能娶回去也是荣幸,但看从府里走出的那些个姑娘们,如今都是白林城的人物,又有郡主府这棵大树,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自有他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