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 92 章(2/2)
【政治统治需要刚柔并济,软硬兼施,儒家是柔,是软,它克己复礼,仁义道德,君子、爱人等思想从人的角度中和了政权里冷酷的一面;
法家是刚,是硬,它高度集权、君主权威、从性恶出发,宣扬疲民、愚民,加强了帝王的统治,方便君主对诺大的国家进行有效管理。】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大一统两千年的历史,仅仅用‘外儒内法’四个字是无法完全概括其中的奥秘。更多的治国理政思想需要当事人自行探索。】
【事实证明完全依靠儒家思想治国的政权不可能长久。】
【西汉末年,王莽篡汉,他竭力恢复周礼,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下努力重现奴隶社会,无异于痴人说梦。
他待人仁爱宽厚,做事恭谨勤劳,是儒生想象中的明君样子。
他恢复井田制,下令奴婢私属不得买卖,将盐、酒、铁、山川河泽收归国有,防止商人干涉经济,职官制度、官员设置、日常衣着、礼仪、风俗、刑罚等全部改依据周礼建设。
同时崇尚孔子认为的夷夏思想,践踏周边政权,比如将高句丽王改为下句丽侯这种无聊行为。】
【结果仅仅十四年,王莽新朝覆灭。比使用法家思想治国的秦朝还短命。】
【当然,完全依靠法家来行事,不用儒学来粉饰缓和的政策会有极大副作用,比如秦二世而亡。刘彻在位期间巫蛊之祸。】
【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有人诬陷丞相公孙贺之子、卫皇后之侄公孙敬声制作巫蛊诅咒皇帝,且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通奸。武帝将丞相父子下狱处死,同时卫皇后之女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皆被株连。酷吏江充奉命查案,用酷刑使人认罪。】
【史书这样记载了这场人祸:京师、三辅连及郡、国,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
【在封建时代,死了数万人并不值得被大书特书,在巫蛊之祸中牵连最深的关系帝国的继承人,卫太子。】
【说来奇怪,刘彻在位四十多年,仅有五子,卫太子是他第一个儿子,是他近三十才得的孩子,从小爱之如宝。卫太子之母卫皇后是卫青的姐姐,霍去病的姨母,巫蛊之祸时,卫霍二人皆已去世。】
【细细看来,巫蛊之祸似乎与卫氏一族牵扯甚深。】
【江充借巫蛊之乱构陷太子,让武帝认为是太子行巫蛊事诅咒君父。事情传到卫太子刘据耳中,此时的他如同秦朝长公子扶苏一样无助。太子老师也确实用了胡亥矫诏杀死扶苏的例子来劝说太子——皇帝是否在世未可知!奸臣如此,无非是皇位之争。老师希望太子诛杀奸臣。】
【刘据拒绝了,卫太子的命运似乎与扶苏很像。】
【他亲自前往刘彻养病的甘泉宫请罪,但是江充步步紧逼,刘彻别无他法,按照老师的建议,诛杀江充,烧死其手下巫师。】
【三十几年在武帝威压下求生的太子被逼到绝境。此时,以温柔恭顺著称的卫皇后察觉事态已经控制不住,他们母子与武帝之间,必定一死一活。这位一辈子生活在武帝阴影之下的贤淑女子在此刻爆发的惊人力量。】
【她拿出符节,发动皇室军队,调动宫廷卫卒,打开武器库,宣告百姓:陛下年老,为奸臣所害。请长安百姓一同平乱。】
【汉朝已经不是百年前百姓对国家君主没有认同感的汉朝,此时的百姓皆以皇帝、国家为荣。】
【刘据带着由百姓组成的部队与皇帝正规军鏖战:合战五日,死者数万人,血流入沟中。】
【巫蛊之祸以卫太子逃往湖县,自缢而亡;卫皇后于长乐宫自尽收尾。】
【刘据不知道,在他逃亡的途中,刘彻已经清醒过来,发觉是自己年老被江充等人利用,又有壶关三老令狐茂上书陈情,严明父子亲情,君臣厉害。】
【反应过来的刘彻开始了疯狂地报复:江充被灭族,参与镇压太子的马家兄弟被处死,其余人皆受连坐,大量政治上层人物被杀,国本动摇,后世部分学者认为巫蛊之祸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更严重的是,刘彻多年精心培养的继承人计划落空,皇室、朝堂皆被牵连,造成朝廷空虚,导致了后来的霍光专权。】
【可是太子已逝,悲剧不可挽回,刘彻建思子宫表达自己的悔恨和对太子的哀思。】
【汉武帝与秦始皇非常相似,最大的不同是汉武帝虽然连年对匈奴作战,但他晚年能意识到国家的危机,于是改变治国政策——从对外作战向富民转变,让近乎崩溃的汉朝经济逐渐平稳下来,而其继承者刘弗陵、刘病已而帝延续刘彻的富民方针,放弃大规模对外战争,他们的昭宣之治,让西汉再次恢复生机。】
【很难想象,这位千古一帝做出了一个惊骇世俗的决定——他下达了罪己诏。罪己诏,是当政权出现危机时皇帝检讨自己过失而发布的文书。】
【汉武帝能当着天下万民,检讨自己,承认自己有错。至少在当时看来是前无古人的存在。伺候,每当国家遭受天灾,政权出现危机时,皇帝下发罪己诏已经成了固定程序。】
“百代皆行秦政制,如此说来,是大秦太过憨直了?”嬴政对后人的做法无语感到可笑的同时又为自己的秦国感到可悲。
可笑的是他自己被儒生文人唾骂千年,却又为历代君王暗中钦慕。后世朝代都说要以秦为借鉴,不可学秦劳民伤财,可又沿用强化秦朝制度。
可悲的是大秦荡平六国,统一天下,当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却成了后人的过河的石头,成了威名留千古的汉朝手中的桃子。
“仅用法家不行,仅用儒家更不行。神仙的意思,是得结合着用?”扶苏听了王莽、巫蛊,想到秦朝的下场,认真说道:“这样看来,秦国变革之路,无非就是尽可能借鉴汉朝。”
真是漫长的过程,他看向鬓边已经有了华发的父亲,深觉道路曲折。但一想到能规避大秦二世而亡的宿命,又充满干劲。
嬴政颔首,不过他又关注到了另一件事,意味深长对扶苏说:“你跟卫太子,还真是很相似。”
他看了天幕上列出的卫太子生平,仔细把卫太子的言行琢磨了一番,最后不得不承认,汉武帝就是幸运版的自己。
——
“这小子,刚夸他有本事,结果老了还是犯糊涂!”刘邦对晚年曾孙子的做法很不满意。
他自己,儿子,孙子晚年都没出什么幺蛾子,想不到堪称千古一帝的曾孙子反倒出事,更要命的是接班人问题!
动动脑子也能想明白,酷吏这种人本就是孤臣,靠的就是对皇帝绝对的忠心。而皇帝与太子的身份就注定了这俩互相看对方不顺眼。等老皇帝一死,新皇帝上位,还又这种人的活路吗。
眼见刘彻年老,这些酷吏心里自然有想法。
吕雉却罕见为薄姬的血脉说话:“即便是晚年糊涂也不能抹灭刘彻的功绩。但其接班人也不差,也算万幸。”
——
相较于感悟颇深的秦始皇父子,刘彻这边显然不平静。
“你可以啊。”刘彻看向卫子夫,脸上满是震惊。瞧着皇后平时温温柔柔,自己说一她不会说二,结果几十年后这么刚烈。
卫子夫却坦然一笑:“陛下已经知道了巫蛊之祸是人为,更何况倒像是无非针对卫氏,故意打压卫氏一族。陛下想想自己心爱的将军,真的对他们的子孙后代下得去手吗?
再者,看着女儿被杀,儿子被逼死,身为一个母亲,只能用自己仅有的能力保护子女有什么错。陛下,您也是为人父亲,这拳拳爱子之心不光母亲有,父亲难道没有吗?若是父亲没有,陛下又何必后悔,建什么思子宫?还要留下太子的血脉?”
她当然知道皇帝已经对自己起了芥蒂,但是没关系,他舍不得卫青与霍去病,舍不得聪颖的继承人。
一想到汉宣帝依旧是自己的曾孙子,她就无比畅快。一介歌女到大汉皇后,后世皇帝都是歌女的血脉,自己的家族在这些世家中脱颖而出,她对这一生很满意。
卫子夫早就看透了,自己的丈夫是个贪恋美色之人。如今她年轻貌美深受宠爱,当容颜老去,美貌不在,自有新鲜的美人接替帝王宠爱。只要想通了就不会痛苦。
刘彻被卫子夫堵得没话说,转身却看见满目悲凉之色的卫青。想到自己杀的都是爱将的后代,刘彻不免心生愧疚。
“罢了,此事不许再谈论。”刘彻厉声道。距离巫蛊之祸还有几十年,他有的是时间来矫正。
【他是横征暴敛的皇帝,也是立下不朽功绩的皇帝。国家的强盛必然有万千百姓的付出,威名赫赫背后是血与泪的累积。】
【汉武帝伟大在于,他的所作所为没有经验可以借鉴!即便是秦始皇,留给汉武帝的方式方法要么不成体系,要么是失败的经验。】
【对内,他削弱藩王,打压豪强,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做到了真真意义上的中央集权。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百姓的思想统一。】
【对外,他平定匈奴,开疆拓土,解决一直困扰华夏北境的边患,构建了“□□”“汉族”的概念,而“汉人”也成了后世对中原百姓的统称,无关王朝是哪一个!】
【除了以上的文治武功,汉武帝在经济上的建树同样卓著。五铢钱沿用千年,直到唐朝才更改,是官方公认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盐铁官营,算缗告缗,严厉打击了奇货可居的商人,维护了农民的利益。】
“刘彻此人也是将法家手段运用到极致了。”嬴政细读了天幕上的告缗令,不禁感叹。
儒生叔孙通奉诏前来学习汉朝的儒学,闻言忍不住反驳道:“你告我,我告你,接二连三,社会风气沦落,民风败坏,诚信沦丧。”
扶苏看向儒生们的目光充满期待,“国家有钱了才能反击匈奴,至于社会风气,儒生博士们一定有办法吧。”
【坊间有一个黑笑话:汉武帝时期社会贫富分化小,大家都是一样地穷。其实以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人性来说,这反倒是一件好事。汉武帝把商贾当羊,养肥了就杀,所以也落了个穷兵黩武,残暴不仁的评价。】
【其实我们这个民族应该感谢汉武帝,如果去查先秦人物传记,此时百度百科上会写此人的民族为华夏族。实际上这是一个非常笼统的称呼,我甚至怀疑是为了凑齐‘民族’一栏才这样写。
但是汉朝之后,除开少数民族,大家的‘民族’统一都是汉族。】
【只有汉朝足够强大,古人才用‘汉’一字来代表自己。到了现代便理所应当成为我们的民族名称。】
【汉人自古彪悍,有一汉当五胡的说法,这种彪悍的印象不仅来源于汉朝的强大,更源自于汉朝使臣的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