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 > 89 第八十九章

89 第八十九章(2/2)

目录

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孜孜不倦试图造反的邪.教,从前朝萌发,本朝鼎盛,不管上面坐着的皇帝如何,都要造反。这件事已经成为他们的教派宗旨了。

而想不要他们造反也很简单,就是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比如将金圣教封为国教,皇帝由教派指定等等……

简单来说,就是想让盛朝变成西方那种,君权神授的国度。

这不纯粹鬼扯嘛!

从古至今,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这些人是怎么好意思大言不惭的?

朝廷多次派兵剿灭,却都能奇迹一般地死灰复燃,算算日子,现在也该到了他们搞事的时候。

但直接搞到燕都,还真是少见。

“他们是不是有接应……?”明慕问。

“这正是我担忧的一点。天台山附近少有百姓,都是禁止普通百姓出入的,这些人能混进来,或许与山上的仆人们有关。”

“现下山上的所有人都被抓捕归案,等待细细审问。”

明慕:?!

他只是睡了一会,没想到澜哥不声不响的,干了这么多事。

“咱们现在……是不是要先回宫?”

“若是想玩,也可以多逛一会。”

任君澜对明慕一向是纵容为主:“我调了禁军来,不会出现问题。”

明慕哇了一声。

他想了想,道:“还是先回去吧。”

在外面无所事事一天,想来还有一丝丝的羞愧……

“也行,夜晚没什么景色可供观赏。”任君澜牵住明慕的手,道,“元宵那日,小囝同我出宫游玩,可好?”

“好!”

明慕不打算自己做约会计划了,全都丢给澜哥好了。

就好比今天,本来想去武学的,但是因为没有提前打好招呼,只一股劲地过去,中途就被叫破了身份。

而看澜哥,上上下下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第二日时,所有口供都清清楚楚,呈上了明慕的御案。

昨天的事不大也不小,还没有广泛地流传开,只是看禁军的动向,依稀清楚,仿佛出现了什么不同寻常之事。

随之而来的御令也证实了朝堂内外的猜想。

“金圣教?他们疯了不成?”

以往多在地方小打小闹,算不得什么,现下居然出现在燕都,剑指陛下!

私下里互相别苗头的文武臣子放下了矛盾,求见的奏疏一封接着一封。

“我又没事,先拒了。”

明慕看着口供,眉心越皱越紧。

原先以为不是什么大事,没想到他们居然弄到了火器!

不是军工厂那些改造精良的火器,而是为北疆输送火药时的那一批。

这些人是金圣教的最外层,收到的命令就是来天台山放置火药,火药也是上面给下来的,他们不知道来源。

现下的火器拆开后都会折损原来的效果,又在最外层写了制造的时间和匠人名字,确保在火器出现问题时,能快速追溯到源头。

此时也不例外。

他们没什么文化,怕把这东西弄坏,一直仔细放着,如今倒是直接找到对应的匠人,乃至在工坊中,对方的家人——

因为户籍制度,很多人会带上自己的儿女或亲人,直接将技艺流传给下一代,避免外传。所以同一工坊内出现族人倒是正常。

仪鸾卫上门的时候,制作火药的匠人没走,反而他的那位族兄,早早地跑没影了。

不仅是他,就连引荐对方的族中长辈,也早早跑了。

而他们也没拿路引,是偷跑的。在没有摄像头的古代,想要精确查找一个人的去向不大容易。

仪鸾卫和南监继续追查,可见还需要不少时间,才能将那些人缉拿归案。

“族人……族老……”明慕喃喃念了几句,叹了口气,有些颓废地把口供放回桌案,自己则是没什么形象地趴在桌面上,满脑子都是各式各样的复杂问题。

宗族问题基本上是封建时代过不去的坎,为了提升一家子乃至同姓的抗风险能力,于是构成了宗族。在某些地方,皇权影响力较弱的地方,一般是宗族代为管束。

特别是这个户籍制度,类似的情况非常常见,当某人担任匠户的时候,会引入自己的亲戚——反正大家都是同一个户籍,来混口饭吃。

太祖当年为什么要定下这个死户籍!!

感觉做什么事都脱不开这个的影响,处处掣肘。

根本没有头绪。

明慕继续叹气。

不多时,阚英蹑手蹑脚地过来,低声道:“陛下,诸位大臣在宫门口等待。”

“不是说我没事吗?爱卿们过于担心了。”

说是这样说,他并不排斥朝臣们的关心。

一年下来,明慕逐渐接受了这些臣子们偶尔过分的关注,总觉得自己像是个脆弱的娃娃,一不留神就会摔碎。

再者,这件事的确需要更多人集思广益,看看能有什么方法解决。

将奏疏放在一边后,明慕倒是拿起了另一封。

这封是卜阁老和经阁老的联名上疏,行文颇有章法,正是近些日子明慕担忧的重点:土地。

其中写了种种方法的利弊,甚至在教导他如何将土地收回。

明慕:呃……

有没有可能,我是说可能……

其实他没想动作这么快呢?

不过,他倒是略略放心——这封奏疏无疑说明了目前文官之首的站位,不论以后如何,现在,他们是坚定地站在自己这边的。

有好几条的想法很有意思,正好对方要来,可以细细商讨一番。

正思量间,他们就进来了。

“见过陛下。”

明慕知道他们想问什么,干脆走下御座,亲手搀扶卜祯,道:“我无事,你看。”

卜祯仔仔细细地瞧了一圈,才刚放下心中的大石。

饶是他清楚,有皇后殿下在,陛下定然不会出事,也难免慌张——

假若他们失去了陛下,就再也看不清前路了。

陛下就是浓浓雾中的启明星。

——

南方。

县城盘查路引看得严,村中还行,若有远道而来之人,有村中人担保,且停留时间不长,倒是可以通融。

“狗皇帝,这都没叫他死。”

一路向南逃跑的几个族人得知了燕都的消息,私下暗骂。

“那几个兄弟,难不成就叫他捉了去?”

一名金圣教的教徒不甘心地说。

因着先帝之举,在前朝默默无闻的金圣教蓦然发展出了众多教众,遍布整个盛朝,眼看再过几十年,便能成为天底下数一数二的教派,和朝廷叫板。

可偏偏,中途多了这样一个变数,一系列措施虽然不显,但硬生生将教派打散,燕都中供奉金圣母的教众都少了许多,以往还能收富人家的供奉,后来纷纷变了卦。

几番下来,他们对现在的小皇帝可谓是恨之入骨。

如今好不容易找到了机会,就算做不成刺杀,也得让小皇帝好好吃一次苦头——在元日这样的重要日子里,在祭祀这样的重要时候,象征着开国太祖的天台山忽然出了乱……

可是偏偏,那个小皇帝早早去了天台山,因为有了他,宫内的禁军出动,将内外搜得干干净净。

那日又是教众们定期聚会的日子,才幸免于难。

离开燕都之后,几乎没日没夜地奔逃,才来到了此处,暂时躲避。

族老是他们之间的领头人,年纪大了,连日奔波下来,难免承受不住,声音虚弱,话里话外,都是为他们这些兄弟姐妹们考虑:“咱们要快些见到教主,将情况告知于他……”

“那小皇帝反应过来,一定会加大对匠人们的看管,咱们要加快速度,将教众渗透进去。”

由于小皇帝的影响,信奉金圣教的富人越来越少,他们听风就是雨,陛下表露出对宗教的不喜,这些人能回家将金身佛像全都砸了,正教都是如此,更何况他们这种教派?

只有在百姓之中,才有他们存活的空间。

匠户最容易浑水摸鱼,也是安置教众的好地方,以往均是如此,相较于民间,朝廷的匠户更难混入,如今耗费了不知多少时间成本,才成功安插进去,拿到了朝廷的火器。

只可惜,远在北疆的那处有重兵看守,若想进去,往上三代都得查个底掉,难度最高。而就算进去了,也很难出来,至今不得其法。

不过……教主的意思是让他们暂时放弃北疆,转而向福州发展,说那边有他们的教众,若是操作的当,说不定能去船厂。

船厂啊……还是官府的船厂,若是进去,教派更是如虎添翼,以后若是想再做些什么,也轻而易举。

一时间,几人不禁心头火热。

想归想,现下的危机还没有解决的头绪。

他们没有路引,不能通过正常的方法进入福州。

这时,收留他们的那户农人敲了敲地窖的门,随后塞进来一封信。

透过微弱的烛火,能看清信封上的印记。

“是副教主!”

族老情绪激动,几乎老泪纵横:“副教主永远不会抛弃任何一个人教众。”

“是副教主知道我们有困难,特意送来的。”

几人迫不及待地打开信封,里面只有一句话:

“福州情况明朗,可去。”

【作者有话说】

①:原句是朱元璋的诗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