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内卷皇帝被迫成为咸鱼 > 68 第六十八章

68 第六十八章(1/2)

目录

68第六十八章

◎登基第六十天◎

时光流逝, 曾经盘踞在山西的晋商,换了位置。

与山西相比,江南的吴侬软语和繁华景色, 更符合晋商们的喜好。

手下的人, 籍贯也来自各处, 并不拘泥一地。

在苏州一处园林中, 远远响着歌舞之声。

这处园林的主人是一名乐善好施的富人, 与官府有点关系,贩卖的物品都稍稍低于市价。若家中有人生了急病,或者出现别的意外,到他门下一求, 往往就能获得一些能渡过难关的资金。

虽然钱不多,利息又很高,但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希望。

……当然, 因为还利息家破人亡的百姓是不少。可是人家一开始就说了归还期限,若超过时间没还上本金, 利滚利下来, 多了钱也怪不到谁。

因此, 即使时不时传来歌舞之声, 其中又有生面孔来来往往,但附近居住的百姓都很少说出抱怨之语,甚至害怕对方离开。

此时的园林之内, 正是一年一次的晋商聚头。

早在一月之前,各地的晋商头目们会从负责的辖区前往此地,汇报去年一年的经营情况, 并将其中的利润分给“东头”。

再根据经营情况, 调整据点, 以隐瞒行踪,扩大规模。

这时候,各人大显神通,期望能给自己分一个好点的地盘——那些偏僻的,没有油水可捞的地方,当然没有人愿意过去;而与之相反的富庶之地,便是趋之若鹜。

但是能分到哪个地方,全然看上一年的业绩。

这不就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嘛!

一个新来参加宴会的商人和同伴聊起此事,满脸不服:“真是,我们这些偏远地方的,只能一辈子呆在那边了?”

同伴听了半天,倒是没说话,只沉思道:“其实不然。”

“什么?”

“你知道大东头身边的帮手吗?”同伴道。

“这、这谁不知道。”

说完,两人对视一眼,都能从目中发现鄙夷。

大东头身边的帮手不少,只是都是哑巴,没什么好说的。唯一值得拎出来讲的,只有一人。

那人的父亲是前些年的一个御史,因为调查晋商一事,出了个“意外”,死了。

这意外嘛……虽然和晋商有些关系,但毕竟是意外,怎么查,也都只能查出是喝多了酒,失足掉进河中淹死的。

而他带来的那些人,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出了意外,受了点伤。

朝廷按照规定给了些钱,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没想到,前些年,那人遗留下来的孩子居然找上门,宣称自己愿意为了晋商效力。问起原因,她只说恨朝廷,要不是朝廷派了她爹,也不至于死了,以至于她们孤儿寡母,艰难了这么多年。

如今投靠晋商,也是因为自己没活路了——反正她是不愿意科举,去盛朝做官的。

真是……

见过拎不清的,没见过这么拎不清的。

大东头将人当成个小玩意,留在身边,什么脏活苦活都给她干,这人也不见怨言,将所有事都接下来,干得居然还不错。

“提起她做什么?”那人轻蔑地笑了一声,道,“去求她也没用,她在大东头面前又说不上话。”

“谁叫你去求她了,那人胆子小,又不敢得罪人,你吓唬她一通,叫她给你看别人的营收,你再报个稍高一些的上去。”同伴给他想了一个办法,劝道,“只要你不沦落到最差的那几个地方,混个中下,一年年的,不也就起来了。”

商人有些意动,又有些犹豫:“要是被发现了……”

“你干了这么多年活,账都不会做?再说了,你今年的分红多给一些,凑上你报的那个数字就行,大东头哪有闲心会看这个?”

会查这个的只有他的手下们,而买通了那人,自然就不必担心了。

就算真的被发现,直接将过错都推到那人身上,说是她胡乱改的,不就行了?

商人终于被说服了。

每年的流程是先报营额,这个数字不能让别人知道,能掌握的只有大东头,再根据营额将人分去不同的地方。分红则是根据报的营额分缴。

最开始,大东头还会看看底下的账,看有没有人胡乱报,但随着人越来越多,他已经年老,也没力气重新看。

小东头倒是能看,可这么早便退位让权,以后谁还会捧着大东头呢?

所以,大东头一直牢牢把控着分配的权力,只给小东头一半分红。

当天晚上,商人就悄悄去找了那人,敲了敲窗户,喊她的名字:“方沐雨,方沐雨!”

“有什么事?”

窗户被打开,露出一张少女的脸。

她年约十八九岁,本是最美好的年纪,眼睛却直勾勾的,瞳仁极黑,身上常年戴着孝。

想起她父亲的死因,别人都看不惯她身上的孝服,几次三番地想要烧了那些衣服,这人始终不愿换一身,久而久之,很少有人愿意和她说话。

“看什么看,早晚把你眼珠子挖出来。”

商人被她的目光唬了一跳,心道真是个怪胎,退后一步,恐吓道:“给我看看今年的营额。”

那人只低头,单薄的身子微微颤抖,像是被吓到了,从一边拿出账册,递给对方。

商人一把抢过,迫不及待地翻开,细细翻看。

这个写了十万两,那个写了十几万两,甚至有写百万两的……

啧啧,好地方就是好,都这么有钱。

商人不去看最顶上的那些,而是翻到最后,挑了一个位置,理所当然道:“我是一万三千两。”

这个数据不算高,甚至偏下了,比他今年赚来的,要多了几千两。

但是不至于让他去最差的几个地方。

多了几千两,分红也要多,基本上把手里的全赔进去。

但是没关系,只要能达到目的,这点钱全都能赚回来了。

方沐雨怯懦地点了点头,在他眼皮子底下,添上了一万三千两的数据。

几日后,商人自信满满,本以为这次定能换个地方,没想到,报出来之后,自己还是在原来的那个穷苦之地。

“这是怎么回事?”他有些不敢置信。

同伴看向他,问道:“你报了多少?”

得知具体数目后,他摇了摇头:“你以为只有你一人这么想?大家早就这么干啦,我若是你,直接报个五万两上去。”

“那分红要怎么办?五万两的分红,足足需要一万九千两,我哪来那么多钱?”商人不解道。

“哪有如何,重要是换地方啊,你找几个人凑一凑,不就凑齐了?”同伴恨铁不成钢。

只是今年已过,想要再换,只能等明年。

而另一边,方沐雨处。

她独自走在错综复杂的小路上,负责将今年的账目送去老东头的库房。

她记性好。

好到能记清幼年父亲的手、母亲的笑容。

以及三年间,来往的每一笔账目。

那个老东家,精明了一辈子,终于有了糊涂的时候,将每一笔钱看得严严实实,却还是让她找到了蛛丝马迹。

不在他喜欢的江南,不在偏远的漠北,也不在盛朝之外。

就存放在他的兴起之地。

刚清楚这个消息的时候,方沐雨心中狂喜,他藏了这么久,不还是被她找到了?

可狂喜之后,便是一阵空虚——

她知道这么多,又能告诉谁呢?

之前怀着满腔怨愤,想要为父亲讨个公道,可如今,几乎要全部化作泡影。

难不成,要告诉朝廷?

……朝廷真的会追查下去吗?

她期待了许久,故意留下了许多痕迹,但是一直没有被发现。或者发现了,但是顶头上的高官们不愿意再查下去。

为了母亲的安全,她主动断了关系,如今孤立无援。

辛辛苦苦,居然前途无路。

早知如此,就应该先一刀捅死那人……

不论心中情绪如何翻涌,方沐雨面上不显,为了防止遇到别人,专门挑了小路走。

“朝廷的商证真难办下来,感觉越来越严格了。”

她听到有人抱怨。

“还不都是那个小皇帝的主意?真是,一出又一出。我看,就是为了推广朝廷的商行,逼迫百姓去他那边买。”另一人忍不住骂了两句,“最近的生意越来越差了。”

什么商证?

大东头长久在这里居住,内外进出都有严格的规定,且多用哑奴,她只有每年的这点时间,能够听到外面的消息。

小皇帝?难不成又换新帝了?

他会和先帝一样,对这些事不闻不问吗?

——

明慕见到总督给他送来的伤兵时,心里不是不震惊的。

倒不是伤得奇怪,而是伤员太多。

并且都是那种明显的重症伤员,缺了耳朵、面容有损的比比皆是,不过手脚不缺,都是能干活的。

“这里有多少人?”明慕问。

他穿着一身方便行动的骑装,手上拿着专门定制的小本子,以及一只炭笔。

目前,小本子上勾勒了附近的地形图,其中有一处看起来不错的,被他画了一个小小的圈。

今天是预备带人过去看看的。

但是目前,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横在面前。

伤兵——

似乎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巨大的难题。

直至现代,有了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才有所好转。

他虽然不知道朝廷对伤兵有什么政策保障,但却见过西宁府退役的伤兵。

西宁府对士兵的保障不算轻了,基本都能领取一笔丰厚的银两,但是这些银两拿回家里后,得到的只有叹息。

能做活的倒还好,若是面容有损、无法行动的,自己不能独立生活,父母虽然能照顾,但往往无法长久,父母离世后,兄弟姐妹也不一定继续愿意照顾他。

——尽管知道对方是为了整个家才去当兵役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