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 第六十二章(2/2)
甚至今年,因为她家的“壮丁”,还要服徭役。
天知道,家里只有女儿一家,唯一的壮丁就是女婿,叫他去了徭役,家里的田就得少种,口粮就少了。
邻家在县学读书的小孙孙今日休沐,听到争执,立刻说:“阿婆,你别卖,今日我看到公告,陛下说要重修黄册,还要更改税法。”
“黄册要修到什么时候去?”阿婆叹了口气,“陛下心是好的,可是黄册一修七八年,谁也等不起。”
“今年肯定能修好!”那小孙孙说,“那可是陛下说的!”
“是啊,有了那个土豆和红薯,能熬过这个年。实在不行,我家还有一口米!”
邻居之间都沾亲带故,知道田地的重要性,此时,又有不少人沉默着,拿出了家里的一点口粮。
那些豪强买了地后,就会侵占别的地方,比如减小田埂,比如更换界碑,若是两家田相连,甚至会抢占别人家的,影响其他百姓。抢水时,不仅要和外村抢,还要和本村的佃户抢。
对方还会派出家丁,可怕得很呢。
不仅如此,卖了地,那户人家往往和村子里其他人格格不入。
那阿婆想了又想,这陛下登基以来,所作所为他们都看在眼里,每句承诺都做到了。
说减税就减税,说派遣官员下乡教书,近日就看到人了。
朝廷出了错,陛下还帮忙担责……
陛下绝不会欺骗他们。
往日积攒的公信力在此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阿婆咬着牙点了点头:“好,我再熬半年。”
这么多年都熬下来了,再多半年,也不算什么!
……
类似的情形发生在许许多多的角落。
与此同时,先前弄虚作假,将自家人口税安到别人身上的地方豪强们,不约而同来到了县衙,想要故技重施。
“大人,好久不见啊。”
一位穿着细棉布衣服的下人在县衙蹲守了半天,终于见到了县丞大人,立刻上去套近乎,点头哈腰的,“我家老爷备了宴席,就等着大人去呢。”
“什么宴席?近日有要紧事,我可抽不出时间。”
“大人说的什么话,只一顿午饭,算不得什么……”那下人陪着笑,不敢多言。
“免了,转告你们家大人,先回去清点罢。”以往最好说话的县丞此时却不假辞色,铁面无私起来:“我只提醒一句,若是查出了……少多少年,就要补多少年。”
这些补税,一部分要送往国库,一部分要送给以往被顶名的人家,作为补偿。
那下人瞬间脸色苍白。
这么多年的税……可不是少数啊。
“大人说笑了,我们老爷最是和蔼不过,一向配合官府,怎么会……怎么会有漏税之事?”那下人干笑两声,忍不住又问,“大人,小人想问……那些补不上税的人家,又该如何?”
“自然是要变卖家产补上了,若是家产不够,便去矿中,等凑齐了税收,再出来吧。”
县丞冷笑一声:“本官劝告那些人,可不要打什么歪心思。”
随后,他指了指天上,又道:“陛下可都派了人来看着。”
此次可谓是仪鸾卫与南监的倾巢出动,除却燕都、金陵两处,各地都有守备太监前来监督。
若监督者贪赃枉法,罪加三等,并支持举报。
但是,若秉公执法,便能在功绩上添上一笔,不仅能有内部通报奖励,月俸也能更上一层。
两相对比,傻子都知道怎么选。
政令下达之后,几乎立刻就开始了数据调查工作,用百姓的话来说,便是从没见官府动作这么快过。
而这些记录了国朝基本情况的数据,在经过核实之后,从各地运往了金陵。
以往黄册的核查工作,都要和前一次的数据进行对比……但是,基于过往数据的不靠谱程度,所以核查工作倒是比较困难。
眼见上一批黄册还没修完,就有不少烂纸,被朝廷统一当做垃圾处理。
本次的黄册制定,倒是规规整整,颇有太祖之风范。
“这些黄册,或许能传到国朝结束。”
黄册的纸都是上好的绵纸,存放之地也选得极好,现在还能翻到太祖时期的记录。相反,前些年的,有一部分开始腐烂了——因着朝廷只规定纸的制式,许多人以次充好,用便宜的纸充作绵纸,很快便会腐坏。
除却金陵存档,还有一部分被送往了燕都户部,用以推算下一年的税收。
以及,地方的偷税漏税和多税。
户部还有其他事情,不能全部人都来算,便抓了国子监的学生来,给他们算平日学分,也给工资。
大部分学生心里都明白轻重,核查时仔仔细细,认认真真,并且铆足了劲。
——要知道,金陵的国子监也开始了核对工作,后续要将两边进行对比,他们燕都国子监,在天子脚下,怎能叫他们比过去?
朱修作为数算科的佼佼者,自然被抓了壮丁。
学习要,生活也要,此项给的补足颇丰,而陛下见他,还遥遥无期。
朱修难得叹了一口气,继续沉入无边的数据核对中。
——
北疆即刻得到了燕都的援助。
医者、良药、援兵……
甚至还有一种神奇的药物。
一连多日,军营内都充满了刺鼻的大蒜气息,没有人提出意见,只因为那些从大蒜中得出的药物,能治愈身上伤口逐渐溃烂的士兵。
“好了。”
伤者被一碗麻沸散灌晕,由医者取出身上的腐肉,再用酒精清洁旁边的伤口,最后用干净的细棉布裹起,对同行的战友道:“每日医署那边都会发放清热的药丸和止痛的麻沸散,你记得按时去取,回来给他服用。”
战友不住地点头,偌大个汉子,居然眼眶含泪,声音哽咽:“多谢医者救他一命。”
两人在北疆扎根数载,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说完,他跪下,狠狠磕了三个头:“以后,您有什么事,我豁出命也给你办成。”
“诶诶诶,你可感谢错了人。”医者拽不出他,只能无奈道,“这可不是我想出来的主意,而是陛下。”
“是陛下弄出了大蒜素,特地叫我等前往,来营救这些发着高烧的士兵。”
“陛下……”
士兵站起身,狠狠地抹了一把眼泪。
他在这驻扎了好几年,每次戎狄入侵都险象环生,连过冬的衣服都发不下来,棉衣只薄薄一层。
唯有今年,唯有陛下。
若不是陛下及时加固了北疆防线,重新筑城,他们或许早就死在了关外。
若不是陛下短短几日,就送来了医者和良药,说不定,他们这些人都活不下来。
他没念过书,也是陛下,吩咐人来北疆教书,让他们习字。
军营中的兵士都身无长物,唯有这条命。
医者倒是没注意士兵的异样,叹了一口气。
所有受伤的士兵中,只有四成,能保留肢体,恢复后还能如正常人一般生活;有三成,切去受伤肢体,也能存活。
而剩下的那三成兵士……全身烧得不成人形,就算还留着一口气,也只是折磨。
医者叹了一口气:“究竟是什么火器,居然如此厉害?”
“看不分明,只一点点大,沾火即炸,落到地上的火用水浇不灭,有人去看过,仿佛是一层黑色的东西。”
想到那些怪异的火焰,士兵眸中闪过一丝恐惧:“军营中也有火器,但威力没有那么强。”
甚至因为炮口沉重,炮弹射程不远,并不常用。
医者拧着眉,听完后,只点了点头,立刻背着药箱回了医署。
他们这里也有保护的士兵,都是陛下亲卫,能够直接传信给陛下。
医者简单将刚才打听的消息说出来,沉吟道:“这个消息,应尽快告知陛下。”
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事无巨细地放在陛下的案头,军营里面的将士如果上疏,也只会说个大略,不能事事顾全。
医者见过陛下弄出大蒜素的过程,从不起眼的白蒜中,得到如此神奇的东西,在这种细节上,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发现。
想要做研究者,必须细心为上,他不能漏过任何一个细节。
亲卫点了点头,将此条记下,预备送回燕都——两地来往极多,距离又近,几乎每日都有车马来去。
水泥路通畅,物资运送都快了不少。
而信刚刚发出,戎狄的第二次进攻又来了。
他们的诡异火器丝毫不见减少,甚至不知从哪里,找来了大炮,炮弹毫不顾忌地飞向城墙,引起地动山摇。
“他爹的,那群蛮人哪来的大炮?”守城的士兵见到外面的炮口,简直人都呆了。
草原资源匮乏,没有铁矿,盛朝一直严格把控铁器的出口,火器也是如此,就是为了预防对方拿了武器,反而来攻打中原。
对方能拿出地动山摇的火器已经很让人吃惊了,现在居然连炮都能拿出来……难不成盛朝之中有内鬼?主动将这个送往戎狄?
没等细想,下一炮紧接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