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亲(1/2)
相亲
小悠:“大姑,您说由一些细节猜测吕刘二家在刘邦与吕后二人定亲之前就认识,其中之一是‘砀山’,现在‘砀山’已经说到差不多了,现在该说下一个细节了吧?”
大姑:“嗯!”
小悠:“是什么呢?”
大姑:“吕府乔迁宴!刘邦后来能被推举为沛县县令,说明他在当地威望及人缘不会太差,这与他在吕府乔迁宴上那种无赖式的表现不太相符。”
小悠:“对哦!那刘邦在吕府乔迁宴上的表现,是史料记载有误吗?哦!我想到了一种可能,这场乔迁宴,实际是一场相亲宴!
当年吕公在自家搬家酒席上,直接跟刘邦定亲,却不担心会被刘邦他爸妈拒绝,有可能是吕公和刘邦他爸当年已经达成了默契,约好了儿女的婚事,只是老刘怕刘邦这个浪荡子不肯听话,于是才有了乔迁宴上这么一出。
毕竟刘邦的年纪,放在现在,那也算是晚婚了,就算是现在,那也是被催婚的年纪,何况那是二千年前的古代,所以老刘头肯定没少为这个儿子的婚事头痛!
但是刘邦自我感觉良好,一般人都看不上,介绍相亲更是不去,于是才有了吕家乔迁宴上这一出。我估计刘邦在去之前,应该就知道这酒其实是相亲酒,他老大不愿意,但碍于这事虽然大家都知道,但又没有明说,他如果说:‘我不想去相亲。’估计会被狐朋狗友笑话:‘自作多情。’同僚都去,他这个聚餐一贯积极的人不去显得不合群,只好去了。但一到那,发现果真是相亲局,于是就开始作妖,又是乱写礼金,又是调笑同僚。
如果这真的只是一场普通的乔迁宴,刘邦又真是这么一个没上没下的样,县令为自己的朋友接风洗尘是私宴,完全可以不邀请刘邦来给自己添堵——所以真相只有一个,这是刘邦故意为之,其目的就像电视剧中演的某些相亲场面中,女的不中意男的,故意扮丑,好让男的看不上自己是一样的!
但是,后来刘邦为什么又答应了呢?估计跟算命没有关系,毕竟史料记载是说‘宴会进行到一定时间后’,吕公才跟刘邦提了亲事。
如果真的是相面,那吕公应该是刘邦一进门就说呀!毕竟刘邦可是‘贺钱一万’的‘上宾’,吕公那时就见着他了,那时没说,应该是看出刘邦的抗拒,但后来为什么又说了,而且刘邦又答应了呢?
估计吕后一定在‘宴会进行到一定时间’的过程中,有过精彩表现,至于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八成吕后不是一般的漂亮,毕竟刘邦是出了名的好色!
这样看来,刘吕两家的家长早有往来,就能解释得通了,但是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说明当时是刘家强于吕家呀!可是史书的表述,怎么感觉是刘邦一个臭流氓骗了吕公,用一个‘贺钱一万’的牛皮就骗走了吕公的女儿呢?”
大姑:“吹个牛就能骗婚,你以为我们古代跟现在这样,忽悠涉世不深的小妹妹拿上户口本扯个结婚证就是夫妻啦?”
小悠:“对哦!古代结婚有一整套流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这一套走下来,刘邦的家庭情况,吕公估计门清。但为什么史书会那么写呢?”
大姑:“那个时候的史书,是私修的。”
小悠:“哦!多少带点主观色彩。”
大姑:“而且是纪传体!”
小悠:“哦!通过讲故事来记叙历史的书,其实某些逻辑跟写小说是一样的,要让读者有代入感,就得给主角加光环,这样的故事才会受欢迎。而吕公这种上赶着嫁女儿的表现,无疑可以大大满足男性读者的虚荣心,而当时潜在的读者群体,大多为男性。”
大姑:“而且,写书的,也是男性!”
小悠:“嗯!所以吕刘二人定亲的经过写成这样,也就可以理解了。”
大姑:“如果是你来写当时的场景,你会怎么写呢?”
小悠:“如果是我来写,我的主角首选自然是同为女性的吕后——因为‘写小说’跟‘看小说’的逻辑其实差不多,也需要代入感,与代入刘邦相比,我肯定更容易共情吕后了。
这样的话,我肯定也会如实写刘邦的虚报礼金等一系列行为,但我会点明吕后一眼就看破了刘邦这一行为的目的——抗拒这门婚事。
然后我会写吕后也看不上刘邦这个老男人,虽然看不上,却不得不顺从老父亲的意愿,来主动应和这桩婚事。吕后这样做当然是有原因的,原因自然是为了自己的家人。
吕父为什么举家迁到人生地不熟的沛县呢?答案是为了避仇!咱们中国人安土重迁,是不愿轻易迁移的,但是吕父却选择了搬家,说明仇人势力强大。而咱们古代中国,是熟人社会,搬到一个新地方,要融入一地,其实是很难的,就算是在现在农村的很多地方,外来户要融入当地,仍然会面临诸多问题,而在两千年前的古代社会,只怕难度会更大。
怎样才能最快地融入当地呢?答案是:联姻!而且是与当地最有影响力的人家联姻!这样才能获取他们的庇护。而刘邦所在的刘家,应该就是这样的人家——这应该是吕父的朋友,当时的沛县县令为吕家多方考虑后定下的人选!
接下来,就是吕后为了让刘邦上钩,不对,喜欢上自己,而定下的美人计了——这部分我不擅长,编不下去了!”
大姑:“可以呀!”
小悠:“真的吗?你真的觉得这样写可以吗?”
大姑:“真的!可以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