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讳(1/2)
避讳
小悠:“大姑,女皇名字没能流传下来,是什么原因呢?”
大姑:“我猜,可能真是女皇自己的意思!”
小悠:“啊?您的意思是,我那英明聪慧的女皇被‘保护和尊重’给忽悠瘸了?——不!这个答案我接受不了!”
大姑:“给我安静点,听我把话说完!我的意思是,女皇当年没让人记下自己的名字,可能是出于‘保护’。”
小悠:“这不就是少了一个‘尊重’嘛!实际不还是一个意思嘛!——哦!我知道了,以前曾听人说,女皇改名是因为‘武则天迷信文字具有统治思想的力量。’所以大姑,您的意思是,女皇改名的原因是‘迷信’,其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的皇位,对吗?”
大姑:“……”
小悠:“大姑,您的话跟我的理解不是一个意思吗?”
大姑:“不是一个意思!你理解的‘保护’,是‘保护自己’,而我说的‘保护’,是‘保护别人’。”
小悠:“保护别人?保护谁呀?”
大姑:“所有人,尤其是那些参加科举的人!”
小悠:“啥?他们为什么需要‘被保护’?女皇不用自己的名字怎么就能‘保护’别人了?”
大姑:“因为当时有一项不合理的制度——‘避讳’!”
小悠:“避讳?我知道,就是‘说话写文章时遇到君主或尊亲的名字都不直接说出或写出,以表尊重。’避讳之俗源自何时已不可考,有人说是夏商,也有人说是周朝,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大姑你所在的汉朝,就已经相当注重避讳了。
比如,《道德经》的开篇之言,我们现在流行的版本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马王堆帛书版却是‘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恒’改为‘常’,据说就是因为要避XH05汉文帝刘恒的名讳。”
大姑:“嗯!避讳之风汉代就有,至唐、宋和清朝,极为盛行。”
小悠:“在西汉时因为避讳都把名著给改了,还不算盛行?那唐宋清那时,得有多变态啊!”
大姑:“嗯?”
小悠:“不对!用词不雅!我重新说,我的意思是,避讳到唐宋清时,有多么严苛啊!”
大姑:“嗯!也没多严,就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爷爷叫李虎,因此‘虎’字被避讳,一般用‘武’或‘马’来代替。”
小悠:“哈哈哈!还好‘武松’不是唐代人,否则‘武松打虎’岂不成了‘武松打马’啦!”
大姑:“还有,由于唐朝是李姓的天下,所以那时的人们不能吃鲤鱼,因为‘鲤’与‘李’同音。”
小悠:“让鱼改个名字不行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