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2/2)
小悠:“大姑,我明白了!所以‘太后’一词出现之前,天子的母亲,很可能是‘太’+‘姓氏’,比如太姜、太任、太姒。”
大姑:“嗯!因为太姜、太任、太姒,也称为大姜、大任、大姒。”
小悠:“哦!所以称呼的格式也可能是‘大’+‘姓氏’。”
大姑:“嗯!不过这只是我的猜测,但我这么猜,是有原因。你如果翻看史书,会发现春秋时期有很多称为‘某姜’的女子。”
小悠:“对!庄姜、文姜、邑姜、齐姜、宣姜、哀姜等等!那个时候给女孩子取名流行用‘姓氏’来作为‘名字’吗?”
大姑:“不是的。夏商周时期,有贵族身份的男子只称氏与名,而不称姓,只有妇人称姓。其实这里的‘某姜’,并不是这些女子的‘姓名’,第一个字是君主(丈夫)的谥号或者女子的国别、排行等,第二个字是女子出身家族的姓氏。
比如庄姜,春秋时期齐国公主,是齐庄公之女,姜姓,吕氏。嫁到卫国做了卫庄公的夫人,所以被称为‘庄姜’。说句题外话,宋代朱熹在《监本诗经》中认为庄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诗人’。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其中的主人公‘孟姜女’,其中的‘孟’,则为排行。古代未婚女孩一般在姓前冠以孟(伯)、仲、叔、季,以表示老大、老二、老三、老幺这种排行。所以孟姜,即为姜家的大女儿。”
小悠:“啥?‘孟姜女’竟然不姓‘孟’,而是姓‘姜’!我一直以为她姓‘孟’啊!那话说回来,‘姓’前面加‘大’,我可理解,毕竟现在问小孩‘你爸妈在家吗?’也常说成是‘你大人在家吗?’但加‘太’字是什么原因呢?”
大姑:“‘太’字,有一个字义就是‘身份最高或辈分更高的’。”
小悠:“那‘太’+‘姓’,怎么演变成了‘太后’呢?”
大姑:“没找到相关资料。不过关于‘后’字的演变历史,有记载:‘后’与‘后’,古已有之。‘后’字,原指君主,引申指‘君主的妻妾’。”
小悠:“哦!‘后’字‘原指君主’,‘太’字‘有辈分更高的意思’,所以‘太后’就是‘君主的长辈’,这样看来,‘太后’这个称谓还蛮合理的。
‘皇帝’这个称号,是秦王嬴政统一中国,认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创造出来的。那这个‘太后’的称号,有没有可能也是‘第一太后’自己创设的呢?”
大姑:“有可能!但史书没有记载,所以也只是可能。而且前面所说的那此,都是推测。”
小悠:“哦!对!保命符贴上:‘姑侄闲谈,非学术讨论,既不严谨,也不科学,如有不妥之处,请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