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2/2)
小悠:“为什么取这个名字?”
大姑:“之前找资料看到过,估计是哪部影视小说作品中给取的名字,我觉得不错,就想偷回懒,直接拿来用!
小悠:“好,就叫班恬。说到你家班恬姑奶,大姑,你听过一个关于你的负面评价吗?”
大姑:“我的负面评价可多了,你说的是哪一个?”
小悠:“……”
大姑:“开玩笑了,你是问跟我班恬姑奶有关的负面评价吧?说实话,我的负面评价虽然多,但都是关于那本书的,你这里说的,跟那本书有关吗?”
小悠:“没有!”
大姑:“那就没听过,是什么评价?”
小悠:“ ‘有学者认为,班婕妤被选入《列女传》,也是班昭的手笔,这使得班婕妤借助《列女传》得到了稳固的传播,也获得了持续被阅读和理解的影响力,也间接地保证了班婕妤一直处在文学史的关注视野内。’ 也就是说,有人说你班恬姑奶根本不够格载入史册,她之所以能写入史册,全是你假公济私的结果。”
大姑:“你也这么想?”
小悠:“我倒不这么想,因为你姑奶作为一代才女,有着《团扇歌》这样出色的作品,后世还因此将‘秋凉团扇’作为女子失宠的典故,并将之命名为‘班女扇’——这样的影响力,进史书完全够格,但有一件事我不太能理解。”
大姑:“什么事?”
小悠:“你把你班恬姑奶写进《汉书-列女传》就算了,她的侍女有必要写得那么详细吗?要体现你班恬奶的‘贤惠’,直接说把侍女进献给汉成帝不就行了,侍女的姓名及李姓侍女为什么称‘卫婕妤’之类的,有必要说吗?你不觉得这样会给人一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感觉吗?”
大姑:“小声地问一个问题,《汉书》有《列女传》吗?”
小悠:“怎么可能没有——嗯?真没有!可是‘有学者认为,班婕妤被选入《列女传》,也是班昭的手笔……’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是百度百科上抄的。”
大姑:“我班恬姑奶侍女这事,确实是写入《汉书》了,但却是写在《外戚传第六十七下》,原文是,自鸿嘉后,上稍隆于内宠。婕妤进侍者李平,平得幸,立为婕妤。上曰:‘始卫皇后亦从微起。’乃赐平姓曰卫,所谓卫婕妤也。”
小悠:“就这么两句?”
大姑:“嗯!后面就是‘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逾越礼制,浸盛于前。’”
小悠:“下一句就说‘赵飞燕’了?”
大姑:“是的,再接下来就是许皇后祝诅后宫的事了。再未提及侍女。”
小悠:“看来这事占的笔墨也不算多。但是史书要记的人那么多,这样一个侍女,又没有什么突出事迹,一句就足够了,后面那句介绍李平侍女的封号为‘卫婕妤’及其原因,纯属多余。”
大姑:“多余吗?可你知道我为什么会在你物色孙宝一事的‘幕后老板’时,想到‘汉成帝’吗?”
小悠:“就因为这一句多余的‘卫婕妤’?这哪跟哪呀?完全联不上呀!”
大姑:“‘始卫皇后亦从微起’ ——这里的‘卫皇后’,你知道是谁吗?”
小悠:“知道,卫子夫,她是汉朝最有名的皇帝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出身微贱,原为平阳侯家讴者(歌女)。”
大姑:“接下来,那句‘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这里的赵飞燕后来也当上皇后了,你记得吗?”
小悠:“记得!”
大姑:“巧的是,赵飞燕入宫前,也是歌女,是阳阿公主家中的歌女。而卫子夫所在的平阳侯家,女主人也是一位公主,平阳公主。”
小悠:“好巧哇!”
大姑:“巧合的还不止于此。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的第一任皇后是陈阿娇,以太子妃身份立为皇后,后以‘惑于巫祝’罪名废黜,一生未曾生育。”
小悠:“而汉成帝的第一任皇后许皇后,也是以太子妃身份立为皇后,也是因‘巫祝’之类的罪名被废,虽有生育但均夭折。”
大姑:“汉武帝的母亲名为王娡,姓王。”
小悠:“而汉成帝的母亲名为王政君,也姓王。所以汉成帝在面对王家外戚势大,皇权旁落的情况下,苦于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他想到从先祖那里寻求帮助,或者说是找一个‘模板’、‘套路’、‘组合拳’。而此前汉朝最闪亮的皇帝无疑是汉武帝,汉武帝的光芒甚至都盖过了开国皇帝刘邦,说到汉朝最有名的皇帝,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忽略汉高祖刘邦。所以汉成帝自然而然地选择汉武帝作为教材了!但大姑,你怎么会想到汉武帝的呢?毕竟两个皇帝的年代隔了蛮远的。”
大姑:“前面的‘始卫皇后亦从微起’,加之后面的‘其后赵飞燕姊弟亦从自微贱兴’,一句话想不到,但两句话放在一起,还安排得如此相近,很难不让人产生联想。”
小悠:“我就没想到!”
大姑:“可能是我的思维比较发散。”
小悠:“你联想到汉武帝之后,很快找到了两人有过多的相似之处,于是产生了汉成帝在模仿汉武帝的想法,便怀疑汉成帝可能想过要压制王家的势力,因此才会在之前推荐汉成帝作为孙宝一事的‘幕后老板’人选,是吗?”
大姑:“嗯!”
小悠:“看来《汉书-外戚传》中没一句废话呀!但我还是要吐槽一句——写史的人弯弯肠子真多!”
大姑:“……”